今日北京商業
在信息技術泛濫的今天,總會有你想象不到的瘋狂。
“尊敬的客戶,我們將為您準備30萬元的備用金,您借的時候沒有罰息。詳情請回復Y+ name,退訂請回復T”...包裝精美的“李鬼”貸款短信魚龍混雜,極難識別。大部分都是貸款中介在背后招攬客戶,暗箱操作。亂象之下,三方征信服務機構的信息、信息販賣“黑產”鏈條也在滋生、萌芽。
短信群發公司成“幫兇”
“根據您房貸的良好還款記錄,可以申請續貸”,“根據綜合評估,給予您30萬元的信用準備金。如需回復Y,趕緊回JY退訂回T”...在信息時代,收集海量信息已經成為每個人生活中常見的事情。你收到過這樣的貸款營銷信息嗎?是不是也不舒服?
在《3.15觀察|神秘“106”借貸短信》稿件中,北京商報今日記者發現,這些神秘“106”借貸短信的發送者并非正規銀行機構,實際上是貸款中介在幕后操縱。
陳麗(化名)最近接了一個新業務,為貸款中介提供短信發送和引流服務。他的公司主要業務是發送各種以“106”開頭的短信?!拔覀兊氖召M很便宜。發一條短信7毛錢,700塊錢可以發一萬條短信。如果你大量寄送,你能得到折扣。6000元左右可以發10萬條短信?!?/p>
除了提供交付平臺,陳麗還將向貸款中介提供統一的申請模板,這些模板與消費者收到的內容類似。如:【××銀行】尊敬的客戶,我行發放的36.9萬元將于3月31日到期,可用于日常消費、房屋裝修、業務應急。查利率回6,申請回8,退訂回t。
如何發送“106”貸款短信?成功率如何?北京商報今日記者以貸款中介的身份暗訪。在注冊流程方面,短信群發公司的規定各不相同。有的公司需要貸款中介提供手機號和身份證實名登記,有的公司會給貸款中介提供一個可以直接登錄平臺的虛擬賬號。
無法接收短信有兩種解釋:一是地域限制,二是針對消費者手機的短信攔截。
就在向中間人提供個人信息后,北京商報今日記者還收到了不同的貸款營銷短信或貸款中介電話。這些消息極其隱秘。有的以帶貨、快遞中獎為噱頭,先引流消費者再賣貸款,有的則直接聲明可以申請貸款。
應用第三方信用報告機構的用戶信息
神秘的“106”借貸短信背后,是短信群發公司推波助瀾。為了幫助剛到銀行或客戶較少的貸款中介,短信群發公司還推出了另一項代理服務。
“中介”藍縈(化名)介紹了一整套服務流程?!叭绻J款中介沒有手機號,我們可以先提供一批。這些手機號可以是貸款中介覆蓋的區域,城市,縣城,鄉鎮。而且都是優質借款人,有借款需求。貸款的客戶可能不會太在意,多做幾次肯定更有效?!?/p>
甚至有“中間人”慫恿我們說:“3月15日之后,調查嚴格,現在我們無法提供代理服務。我們可以直接注冊官方企業征信機構的會員,通過我們的平臺拉企業主信息,發短信?!?/p>
北京商報今日記者登錄后發現,在查詢過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企業主的聯系方式和郵箱,而這類企業征信機構的會員系統通常支持批量導出信息,而他們正是“中間人”所說的優質客戶群體。對此,有企業征信機構人士向今日北京商報表示,“沒有與短信發送公司合作”。但也有人表示“這種行為極難防范?!?/p>
易觀金融行業高級顧問蘇表示,“106”借貸短信主要存在兩個問題。第一種是短信發送服務平臺沒有相應的資質門檻,交錢就可以發送,給了不法分子渾水摸魚的機會。第二個是短信發送平臺針對的用戶更精準,說明行業內個人信息幾乎處于“裸奔”狀態。
在北京市訊真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德岳看來,這類查詢機構可以通過篩選機制幫助用戶獲取合格的目標公司數據。用戶獲取上述數據后應合法使用。獲取信息后發垃圾短信是違法行為,嚴重者可能構成犯罪。
幕后,信息在賣“黑貨”
除了鼓勵使用企業征信機構信息,還有服務商提供手機號碼,供貸款中介群發“106”短信出售個人信息。
今日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需要購買大量手機號碼發送引流短信后,一名“中間人”提供了“號販子”的對接信息。
號販子榮蓉(化名)向貸款中介提供兩種資源,一是通過貸款平臺抓取的用戶信息,二是銀行內部數據?!拔覀儠崛∫郧敖栀J過的客戶。沒有客戶名字,只有一個手機號,1000件定價800元,2000件定價1400元,10000件定價3000元?!?/p>
另一種號販子為貸款中介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主要包括企業法人、車主、車主、社保公積金用戶、信用卡用戶等。按照套餐制,只花100元就可以買到1000個手機號?!翱蛻魷蚀_率在80%左右?!?/p>
北京商報今日記者在支付一定費用后,輕松獲取了數百名用戶的個人手機號碼信息。記者隨機測試后發現,這些手機號碼都不是虛擬號碼,而且都可以接通,真實有效。
王德岳進一步指出,買賣公民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可能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手機號碼實名制在中國已經全面實施。手機號碼具有排他性和私密性。只賣沒有機主姓名的手機號碼,也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國內已有多人因出售他人手機號碼被追究刑事責任。對于消費者來說,“106”短信內容良莠不齊,因為掛著各大銀行的名字,用戶很難辨別內容真假。除了廣告營銷,還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內置的“釣魚網站”成為電信詐騙的新手段。
迫切需要建立審計機制。
魚龍混雜的“106”借貸短信牽出了一系列違法產品,必須引起相關部門和運營商的高度重視。
博通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鵬博今日在接受北京商報采訪時表示,此類“106”借貸短信涉嫌夸大宣傳、虛假宣傳、違反法律法規,并未真正保護消費者權益。應該成立一個類似大數據管理中心的機構,通過技術手段對這種違規行為進行監控。
在王德岳看來,垃圾金融短信監管的難點在于,發送“106”短信需要“資質”和“實名認證”,但門檻太低,運營商不審核短信內容,消費者也缺乏有效的對策,導致垃圾短信泛濫。要通過制度規范讓服務提供者和經營者履行更多的責任和義務;比如政府機關、銀行的官方消息,可以嚴格區別于普通的“106”短信,甚至可以設置新號碼發送官方消息;還可以在短信中強制標注發送者的真實身份;手機系統設置要能準確設置“貸款”“中獎”等關鍵詞,屏蔽此類垃圾短信。
北京商報金融調查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