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媒體希望我能寫出自己對2022年葡萄酒行業發展趨勢的判斷,但是因為我是一個隨性的人,很多內容注定不適合在行業媒體上發表,所以我覺得還是在我的賬號上自由寫作吧。
這篇文章不是系統分析,也沒有數據支持。這純粹是一篇論文。
第一,醬涼了嗎?
最近兩年,說到酒,總是離不開醬香酒。作為行業內的現象級品類,在經歷了兩年的高速發展后,終于疲憊不堪,迎來了短暫的冷淡期。然而這種冷漠恰恰是醬香酒在市場上已經開始走向成熟的表現。雖然從去年中秋節開始市場銷量大幅下滑,但并不代表醬香酒降溫了。嚴格來說,這是洗沙除偽的必經之路。凡事都需要堅持長久主義,更何況是醬酒。
眾所周知,醬油前期的火爆來自于茅臺的市場傳導和主機廠的共同努力,所以醬油的“醬香化”非常嚴重。結果所有的產品都有相同的賣點,甚至連包裝和名字都互相模仿和抄襲,導致整個行業嚴重內卷化。
除了產品問題,這兩年醬香酒行業集中表現為契約精神缺失,隨意漲價;喪失職業底線,虛假宣傳;廠家沒有長遠意識,急功近利;行業缺乏對市場的培育,只有收割等一些問題。
這些問題需要靠市場的自我調節來解決。今天的調整恰好是一個自我修復的過程,市場以獨特的方式警示大家要踏實。
從2022年開始,醬香酒將進入穩步發展階段。
第二,醬香酒企業要學會科學定價,合理提價。
天妃茅臺今天出廠價還是969,指導零售價還是1499。1499以上的部分是對茅臺品牌的市場溢價。天妃茅臺零售價三千多,并不代表醬香類所有品牌都能做到以茅臺為標桿的高端。這需要清醒的認識。而且茅臺的品牌建設和渠道建設經歷了很長的周期,在2015年前后的中短期市場價格倒掛中陣痛。
如今新興的醬油品牌往往以天妃口味命名,輔以精美的包裝。沒有品牌支持,沒有渠道支持,甚至沒有消費者認知度,僅憑幾個路牌廣告就被打上一輩子醬油貴族的烙印,其價格往往高于釣魚臺、茅臺、習酒、郎酒等深耕市場多年的老酒企。盡管他們有勇氣,但他們缺乏自知之明。
白酒產品高端價位的主要應用場景不是自飲,而是社交。社交需要品牌,說白了就是面子。消費者需要的臉不是不知名而是價格極高,卻追求著廣泛的口碑。沒有長期的品牌培育,隨意定價不可取。
對于新品牌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做性價比高的產品。500元是一條生死線。今年很難被市場認可,因為這個價格區間有很多品牌可以選擇,比如釣魚臺、習酒、抽象、郎酒。
合理提價對于醬油和酒的龍頭企業尤為重要。他們是風向標,是行業楷模,影響著行業的發展,尤其是對于釣魚臺、國泰、抽象等企業。門店更重要的是渠道穩定,服務好經銷商。
第三,看到路不要走。
近兩年來,無論是四十九方、元明醬酒還是國泰,都在新營銷領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成功是不可復制的。每一個成功模式的背后,不僅有創始人的因素,還有團隊基因、市場環境、形而上的因素。簡單來說,就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盲目模仿是沒有出路的,尤其是一些看似見效快,實則后患無窮的營銷模式,適合收割韭菜,但不代表以后不會付出代價。
前幾天有人問我什么是“見路不走”,豆豆在他的作品《紅塵的世界》中也多次提到這四個字。在我看來,“不隨大流”簡單來說就是不盲從,尤其是在面對誘惑的時候,當你知道雖然有利益,但不是正道的時候,你依然可以堅持最笨拙的邏輯,做好每一件事,那就是“不隨大流”。
善惡終有報,蒼天由誰去。
最好的營銷模式永遠是做好產品,認真培育市場,日積月累打好基礎,才能建立持久的基礎。
白酒營銷的本質是服務,服務于經銷商,服務于消費者,而不是單純的賣貨。如果沒有完善的服務體系,作為廠家,只會讓經銷商賺錢進貨,不會走得太遠。
第四,經銷商做減法不做加法。
今年醬香酒的主題是去庫存和品牌化,需要謹慎增加銷售品牌。最好以市場上已經有一定品牌基礎的企業為重點,尤其不要碰那些“出道就是巔峰價”的新品牌。
口味、包裝、高利潤都不是市場選擇的決定性因素,尤其是一些企業打著高利潤的幌子忽悠市場。一個鮮為人知的產品,出廠價500多元,零售指導價1000多元,看似很賺錢,但實現盈利的前提是高周轉,你得能賣出去。賣不出去的產品能有什么利潤?品牌認知度對于醬香酒來說已經變得非常重要。
所以今年的經銷商朋友最好做減法,不要做加法。如果他們能平躺,他們就不會站著。他們不虧,就賺。
不是我悲觀,而是市場調整期需要仔細觀察。
我的號一直以個人隨筆為主,經常脫口而出一些不合適的話,但能得到很多朋友的認可我深感欣慰,但歸根結底只是一家之言,不做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