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現在的工作和生活很滿意。我有一套設備齊全的免費公寓,每月1000元的生活補貼,還有幸入選青年‘人才庫’。市里為我們制定了系統的職業培訓計劃,我感覺美好的未來就在眼前……”通過“進校園”招聘的趙一臉開心地說起五大連池市的就業經歷。
近年來,像趙這樣選擇扎根五大連池市的畢業生有1000多名。吸引他們的是五大連池市不斷加大的人才引進政策,以人為本留住人才的誠意,不拘一格使用人才。這是五大連池市近年來實施的“鯉魚躍龍門”工程。
創新體制推動人才工作向高水平發展
“五大連池市給了我這樣211院校畢業的大學生很多優惠政策,感覺趕上了好的就業機會?!薄拔沂茄芯可?。政府為高學歷畢業生的招聘開辟了“綠色通道”,并提供免費公寓和住房補貼。我真切感受到五大連池市人才引進的誠意?!?....哈爾濱師范大學五市舉辦的招聘會吸引了很多大學生。
近年來,五市出臺市領導聯系高層次人才制度,完善人才引進管理辦法,嚴格落實人才工作規章制度,逐步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人才工作格局。圍繞全市企事業單位、重點項目、重要崗位和技術崗位,五大連池市制定人才引進政策,多層次、多元化吸引優秀人才落戶。
2020年,五大連池市制定引進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引進特殊人才和事業單位招聘人才實施辦法,高標準建設人才公寓,購買42套小戶型住房作為公租房,解決了引進高層次人才和特殊人才的住房問題;建立全市兩批100名年輕干部人才庫,為進一步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2018年至今,五大連池市面向社會公開招聘6次,面向事業單位引進本科及以上人才536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38人,985、211知名高校人才47人。通過招考公務員,引進人才123人,其中研究生3人,從省級平臺引進選調生人26人,其中研究生2人;確定首批36名人才庫專家,服務五市城市規劃、農村經濟、產業建設、全域旅游等四個領域。
修路搭橋,打造多層次人才矩陣
引才聚智,需要渠道和平臺。2020年,利用全省“城校合作”政策,五大連池市將加快實施和推進十大基地建設,把實習實訓基地打造成高校人才創新創業的“熱土”。
為全面規劃市校合作,五大連池市成立了人才“雙創”領導小組,并赴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所高校進行現場對接。同時在哈爾濱商業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建立了三個高校工作聯絡站。
“我們辦城校合作,不僅要打造大學生在職培訓的‘孵化器’,更要打造大學生貼近、扎根池子的‘夢工廠’。"五大連池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解釋了市校合作的方向。近年來,依托黑河技師學院五大連池分院良好的基礎設施,五大連池市建成了集住宿、生活、培訓、學習、活動于一體的綜合實踐基地。對原工人文化宮進行了升級改造,建立了就業創業孵化基地,在全市企事業單位設立了6個本科生實踐基地。同時,引進了一些當地企業, 構建了涵蓋科教融合和產業創新的綜合平臺。
“實習實訓基地的生活充實而難忘。既有生活補助,也有學習收獲。實訓基地和實習單位的老師對我們照顧得很好,讓我們對創業和就業充滿信心?!焙邶埥艘晦r墾畢業生志愿留在五大連池市就業創業,對未來發展充滿期待。近年來,五大連池市不斷完善大學生實習實訓服務保障,為每名大學生提供生活補助1000元、伙食補助1000元,提供高標準化人才公寓、科學營養的學生菜肴,支付人身意外險和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提供5萬元無息貸款...到目前為止, 已舉辦創業教育培訓220學時,創業技能培訓240學時。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8個系列,總結報告22篇191人次,五大連池市實習學生調研考察主題實踐周3次,贏得了高校師生的廣泛好評,打造了五大連池實習的金名片。
2021年,五大連池市制定了高校引進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城校合作”實施方案,為5所建立城校合作關系的高校引進10名大學生,為7所事業單位補充了人才力量,成功將“城校合作”的實習效果轉化為大學生吸引人才的成果。
規劃“人才地圖”推動高質量發展
充滿活力的城市離不開人才的力量,離不開人才推動高質量事業發展的支撐。近年來,五大連池市根據各領域人才需求,制作“人才地圖”,以培養“領頭雁”、補充“人才智庫”為目標,最大限度地做好人才服務工作,不斷激發人才發展的一池“活水”。
科學管理是發揮人才作用的關鍵。2021年,五大連池市對全市6支隊伍的人才進行了深入調研,對全市人才進行了全面清查,進一步完善了人才數據庫,建立了少數民族人才儲備庫、產業項目開發人才儲備庫、人才流入流出庫,全面采集人才基礎信息,實行定期管理、動態跟蹤。
準確把握人才數據,就要有針對性地使用人才。大力培育鎮村人才“領頭雁”,搭建農村實用人才發展平臺,繼續開展拔尖人才“1+N”活動,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以培養熱愛農業、懂技術、善于管理的農村實用人才為目標,五大連池市制定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施方案》、《新型職業農民創業教育》教材,蘇繡作品、火山石雕工藝品、火山巖畫、珍禽產品、精裝鹿產品、礦泉農產品、農業機械等21個實訓基地不斷涌現;“場校共建、校企合作”的校外實訓基地和“鄉校共建、校社合作”的農民創業示范園競相發展。開展了特色拔尖人才“1+N”活動,建立了全市人才專家團隊,深入基層聯系點開展課題研究,培養了潮向洋趙明佳、興隆鎮劉冬雪、興安鄉孫世成等一大批農村兩用人才,為全市鄉村振興發展凝聚了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