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海灘、椰林...中國北緯18°地區的三亞、海南等地,因其獨特的氣候條件,早已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
然而,在這片熱土上,一群南方育種科研人員追逐光明與夢想的故事卻鮮為人知。從2020年底到現在,記者7次前往南繁基地,深入接觸這些默默無聞、辛勤勞作在田間地頭的南繁人,發現他們不僅撐起了“中國飯碗”的堅實基礎,更在精神高地上豎起了一座豐碑。
從袁隆平神奇野生稻的發現,到雜交水稻研究的突破,再到千千千千萬萬育種家的“候鳥”研究育種,在他們灑下的汗水中,優良品種在這里吸吮陽光雨露,跨越海峽,在全國各地“枝繁葉茂”。通過南繁,對我國主要農作物進行了6至7次更新,每個品種更新的增產率都在10%以上。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又是一年南繁季,如期而至的新老南繁人開始了“追光”的新征程:推動種業振興,把農業“芯片”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一株神奇的野生稻開啟“粒下乘涼夢”
三亞市區以西40多公里,崖州古城聳立在枕壁上。歷史在這里留下了斑駁的痕跡,自然也讓地處北緯18°的沖積平原充滿了光和熱。
10月26日,從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里傳來好消息:崖州區巴特南繁公共實驗基地雙季稻畝產突破1500公斤,實現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遺愿。
去年12月,已經病入膏肓的袁隆平仍堅持主持會議攻關,語重心長地督促大家“落實”雙季稻畝產1500公斤的目標?!拔覀儧]有辜負袁老師的信任?!焙D洗髮W副校長曹兵回憶,今年年初,袁隆平看到三亞科研人員拍攝的早稻照片后,也表示“很滿意”,“身體條件允許的話,想去看看現場”。
一株神奇的野生稻,讓袁隆平和南凡結下了不解之緣。根據袁隆平設計的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論,必須找到雄性不育系的種子。然而,袁隆平和他的團隊成員做了3000多次雜交組合實驗,卻沒有一個能做到每年100%不育。
1968年,袁隆平第一次踏上海南島進行南方育種物種的科學研究,并嘗試尋找野生稻進行遠緣雜交。兩年后,他的學生李碧湖在三亞南紅農場發現了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為雜交水稻研究打開了突破口。
從此,袁隆平年復一年像候鳥一樣來到海南,從三系雜交水稻到兩系雜交水稻的成功,再到超級雜交水稻產量的突破,一次次刷新紀錄....他生前多次說過:“雜交水稻的成功,有一半要歸功于南繁?!?/p>
不僅僅是水稻,我國已經育成的農作物新品種,70%以上都是在南方育種基地培育的。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共有60萬人來到海南,在南繁開展科研育種,奠定了“中國飯碗”的堅實基礎。
很難放棄育種的夢想,也很難釋放南方的情懷。為了一顆萌芽的種子,一些南繁人在這片摯愛的土地上留下了最后的瞬間。2004年2月,吉林農業大學南方育種專家陳雪秋身患肝硬化、肝癌、敗血癥等多種疾病。,并且依然堅持南繁育種的工作,最后倒在了科研一線。他的骨灰一半撒在三亞附近的海里,另一半埋在他奮斗了一輩子的南方養殖基地。
12月18日,三亞水稻育種專家袁去世。他致力于雜交水稻新品種的培育,扎根農田十余年,致力于將科研成果轉化到農民的“手中”。早在2020年2月,他的身體就出現了異常,不僅視力變窄,手也麻木了。起初,他以為是在地里干活太辛苦造成的,但后來病情越來越嚴重,在醫院確診為垂體腺瘤。經全力救治,不幸去世。
對于育種者來說,最好的品種永遠是下一個。懷揣著“粒下乘涼”的夢想,袁隆平晚年仍然主持單季、雙季雜交水稻畝產的研究,以及耐鹽水稻的研究。
“中國人均耕地少,袁隆平院士生前多次強調‘追求高產是永恒的主題’?!焙想s交水稻研究中心培育室主任李建武說,在袁隆平的感召和鼓勵下,一大批科研人員繼續向高產攻關,著力培育抗逆性更強、品質更好的水稻品種,幫助各地農民增產增收。
在南繁這片熱土上,四季呈現出一幅幅播種、耕耘、收獲的生動畫面??茖W研究一直在繼續,在巴特南繁的公共實驗基地,新栽的秧苗在剛剛收獲水稻的基地里呈深綠色。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海南大學等高校的科研人員穿梭于田間地頭,帶領農民播種、移栽種苗,用于繁殖材料。
這個基地除了繼續向高產新目標攻關外,還承擔著水稻、大豆品種的篩選評估任務??蒲腥藛T通過種植不同品種的水稻和大豆,綜合評價分析,篩選出適合熱帶地區種植的高產、抗逆性強的品種,并與國外農業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進行示范種植和推廣。
“今年上半年從1000個品種中選出5個高產品種,平均畝產500公斤,遠超熱帶地區種植的300公斤以下大豆的產量水平?!辈鼙榻B,下一步將依托品種和技術優勢,結合相關國家優越的土地資源和氣候條件,相互進口農產品,在幫助對方增加糧食產量的同時,實現互利共贏。
一疊鐫刻近60年初心的野外筆記本
他家在北方,卻每年像“候鳥”一樣南下。本該是他的兒孫們跪在他們身邊安享晚年的時候,他卻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玉米。
11月19日,鶴壁市農科院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迎來了他的86歲生日。盡最大努力培育出更多的優良品種,是他的生日愿望。吃完同事點的玉米蛋糕后,他匆匆踏上了去三亞的旅程。
在河南省鶴壁市農科院南繁基地三亞市南濱農場,玉米地旁搭建的活動板房是程相文的住處。把兩層小樓讓給小伙子,他希望離玉米近一點:“住在這里方便。推開門就是玉米地?!币粡埡喴椎哪敬埠鸵惶鬃酪问撬娜考耶?,他的研究筆記本總是整齊地擺放在桌面上。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边@句話永遠寫在程相文筆記本的扉頁上。他說,幾十年來他一直在工作和思考玉米,一天都離不開玉米。這句話我永遠忘不了在心里。
1963年大專畢業后,程相文在河南省鶴壁市??h當了一名農業技術員。玉米是當地的主要作物,但畝產量只有100斤。有一次他在村里了解玉米的生長情況,一個阿姨流著淚對他說:“你是大學生。能不能想辦法讓一畝地打幾十斤玉米?”窩窩頭有足夠的掌控力,娃娃們也不會挨餓受凍。"
農民的要求讓他感動,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為村民培育高產玉米種子。北方一年種一季的玉米,海南島再種一季,每年用兩年,大大縮短了育種周期。1964年,他來到海南島繁育玉米種子,收獲的第一批雜交種帶回家鄉讓農民種植,畝產五六百斤。村民們都說:“程瀟帶回來的是‘金豆’!”
“南方很難搞復雜,很煩?!焙D想m然有美麗的海島風光,但在南方養殖初期,當地經濟十分落后,生活條件特別艱苦?!耙粋€麻袋里三只老鼠,一個盤子里十只蚊子,三條螞蟥當腰帶,毒蛇撲向你”,這句廣為流傳的話,是當時南繁惡劣環境的真實寫照。
然而,懷著讓人民吃飽飯的樸素愿望,千千100萬育種家克服重重困難進行南繁。起初,交通不方便,所以程相文花了半個月的時間來到海南。自己找地,自己種地,自己搞科研,都要跋涉十幾里地去公廁挑糞施肥。他在一個老鄉家里住了20多年。早年,他要上山砍柴做飯??梢哉f他是農民,搞科研的。
立志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從南到北走了幾十年,頭發也成了染鬢的長路。他選育的14個高產玉米新品種通過審定,其中“單君”系列已在全國推廣3億多畝。
目前,程相文仍致力于培育抗逆性更強、易于收獲的高產品種。為此,他仍然堅持每天下地干活。每天天一亮,他就拿起自己的研究筆記本,一頭扎進地里,觀察記錄作物特性。中午吃碗面,休息一會兒再回到田里。他說:“教養就像培養孩子。只有自己去做,才能熟悉它的優缺點,不斷改進,才能使它成功?!?/p>
不久,程相文將在基地度過第57個“南繁春節”?,F在,他可以像在家里一樣吃熱騰騰的餃子,而不是一個人過節。從程相文一個人,給農民租8畝地,到10多人的科研團隊,150畝高標準農田,鶴壁農科院有了設施齊全,生活便利的南繁育種基地。
隨著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的加快建設,南繁人告別了艱苦的工作生活條件。為落實國家南繁計劃,三亞等地劃定26.8萬畝國家級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實驗室、公寓、學校、醫院等。正在不斷改進,告別南繁“難”“煩”的科研,正在從季節性研究向常年性研究轉變。
一個bug引發科研“會議戰”
海南屬熱帶亞熱帶氣候,是中國最早種植棉花的地區之一。有各種類型的棉花植物。700多年前,被譽為布業始祖的黃道婆來到雅周,向當地黎族人學習棉紡技術并發揚光大,“衣棉被天下第一”的美譽由此誕生。
60多年前,育種家來到這里探索南方棉花冬繁,80年代初形成規模,至今已在南繁熱土培育出數百個棉花新品種。又是一個南方育種季,中國農科院棉花育種專家郭三堆來到崖州區南濱農場,開展棉花生物育種工作。
這片熱土見證了郭三堆領導的抗蟲棉科研“大會戰”?!爸袊瓜x棉的誕生是被逼出來的?!惫鸦貞浾f,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爆發棉鈴蟲,一般的農藥都沒用。嚴重的蟲害造成了“棉荒”,紡織業作為當時中國出口創匯的重要渠道,也因原料短缺而遭受重創。當時美國孟山都公司已經在1991年研發出Bt抗蟲棉。國內相關部門多次協商,最終因條件苛刻未能出臺。
面對國家的焦慮、棉農的渴望和國外種業的壓力,國家啟動了抗蟲棉研究項目,郭三堆被選為項目負責人。一場跨越南北地區、貫穿科研全鏈條的抗蟲棉攻關“大會戰”打響了。
郭三堆的團隊在實驗室和田間夜以繼日地工作,于1994年獲得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二個擁有抗蟲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從1996年開始,為了加快我國抗蟲棉的育種,郭三堆團隊來到海南進行南繁。到1998年冬,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棉花專業組在三亞召開會議,審定了4個抗蟲棉品種,成為我國最早的一批抗蟲棉品種。
雖然被譽為“中國抗蟲棉之父”,但郭三堆表示,中國抗蟲棉的研制成功是“協同作戰”的結果?!叭珖R心協力齊心協力,上中下游緊密合作,為彼此攀登高峰?!惫呀榻B,他的團隊作為第一梯隊負責抗蟲基因的研發;第二梯隊的科研單位負責將抗蟲基因導入棉花;第三梯隊是遍布全國的育種單位,利用抗蟲種質材料與各地生產的品種雜交,培育適合當地種植的新品種;種子企業作為第四梯隊,推動新品種產業化。
如今,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正在這里不斷上演?!捌脚_搭建了,項目動了,人才留了?!敝袊r科院國家南繁研究院院長彭軍表示,中國農科院正在加快南繁研究的實體化建設,組建了7個科研創新團隊和10個成果轉化團隊。今年南繁研究新增經費達到4000萬元。
中國農科院正在打通南繁研究上中下游:已建成國家三亞野棉圃,正在建設世界野生稻種質圃,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建立南方作物表型的國家研究設施,揭示作物基因和性狀之間的相關性,以提高育種效率;創建種業創新實驗室,開展品種創制和產業孵化...
縱向滲透,橫向聯動。協同創新的氛圍越來越濃,“科研墻”正在被打破。截至目前,已有20余家科研機構和高校、400余家涉農企業入駐崖州灣科技城,國家南方作物表型研究設施、國家耐鹽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總部核心科研基地、國家耐鹽水稻國際玉米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有序推進,將協調各方面科研力量共同攻關。
一座新的科技城崛起在南海之濱。
2020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指出發揮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優勢,建設全球熱帶農業中心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
今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會議強調,要攻克源頭關鍵核心技術,扎實推進南繁硅谷等創新基地建設。
依托崖州灣科技城,在崖州古城一側,一座南繁科技城加速崛起。從荒涼到塔吊,從空門到人車,千年古城生機勃勃。在亞洲灣科技城,新建的道路“隆平街”寄托著南繁人對袁隆平的哀思和敬意?!按ǜ帧迸c“隆平街”并行通向“振興路”,推動種業振興是幾代南繁人共同的使命和追求。
“人就像種子。做好種子?!痹∑降脑?,像種子一樣,在年輕人心中發芽。這幾天,中國農業大學海南育種基地忙得不可開交。三亞中國農業大學研究所30多名研究生早出晚歸,到南繁基地播種玉米授粉。
博士生朱琳一邊忙著農活,一邊在筆記本上記下作物的生長和表現。除了去田野,朱琳通常去自習室做文獻研究和在實驗室做實驗?!稗r忙時不我待。一旦錯過,就只能等下一季了?!敝炝照f,相比老一輩南繁人的艱苦,現在的科研設備和技術先進多了,更需要利用好南繁人的優勢做研究。
目前,崖州灣科技城已引進知名高校11所,培養學生1100余人。裝修精美的單間、雙人間宿舍,數十個實驗室、科研平臺相繼建成...園區為研究生教學、科研、生活提供全面的配套保障,深化科教融合,為南繁硅谷建設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圖書館、教室、實驗室對所有學生開放,甚至課程、老師都可以共享。在這里學習生活,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魏元浩感受到了“開放”:“這里有國內農業科研領域的頂尖專家,不僅能聽別的學校老師講課,還經常有院士來講課?!?/p>
11月29日,亞洲灣種子實驗室啟動首批“杰邦掛帥”項目,各路“杰邦英雄”紛紛簽署“軍令狀”,對75個重大重點科研項目發起總攻?!坝⑿鄄粏柍鎏?,實驗室打破科研單位界限?!睂嶒炇液献鹘涣鞑控撠熑讼拿嵴f,圍繞種源關鍵共性技術問題設立重點研究項目,項目負責人組建自己的研究團隊。資金不設上限,分階段采用“里程碑”考核,引導團隊征服“山丘高地”。
“大家愿意吃苦的背后,是全員持股的激勵?!痹摴镜目茖W研究員迪·孟良說,朝著早日產生結果的共同目標,每個人都在推動實驗的進展,沒有周末的概念?!案匾氖?,我在這里有廣闊的創新空間,希望能為種業振興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p>
位于亞洲灣科技城核心的地標性建筑產業促進中心,氣勢恢宏,科技感十足。裝配式建筑技術將不同形狀和功能的空間整合在一起,就像一個集成了精密部件的芯片。在南繁精神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南繁人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牢牢抓住農業這塊“芯片”的夢想不再遙遠。(劉昌林、羅江、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