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從朱樓起,看他待客,看他樓塌?!比藗冊诨貞浧馃o限風光和大樓被掀翻后的衰敗與失落時,總會發出感嘆。
商場在變,一個大型企業能崛起,搶占行業老大的位置,被資本市場認可上千億??赡苄枰獰o數有識之士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勤奮耕耘,但它的傾覆可能只是“早晚之間”。
回想起來,這些曾經百億規模的大公司倒閉的原因可能很復雜,有時可能是關鍵時期的錯誤決策,有時可能是錯誤的接班人,有時是公司管理層跟不上市場的步伐,有時是自上而下的整體公司治理思路錯誤。
2021年,這樣的“故事”仍在重演。
“辛集”紫光集團破產重組成“口水戰”紫光集團的破產有點突然。2021年7月,紫光集團的一份破產重整聲明震驚了國內半導體圈。
誰不知道紫光?這家由清華大學于1988年創辦的校辦企業,是中國最大的集成電路企業,全球第三大手機芯片企業,擁有SIM卡芯片全球20%的市場份額,在企業級it服務領域排名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公開資料顯示,紫光集團旗下擁有三家a股上市公司:紫光國威(002049。SZ)、紫光股份(000938。SZ)和學大教育(000526。SZ)。巔峰時期市值超過3000億元。集團旗下還擁有長江存儲、紫光展銳等多家芯片公司。此外,紫光集團還收購了惠普旗下的新華三,后者在云計算和大數據方向也有布局。
快速崛起的背后,是紫光集團及其子公司在2013年至2019年的6年間,先后收購了展訊通信、銳迪科微電子、新華三等20多家公司,投資超過1000億元,使紫光集團在短短幾年內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校辦企業迅速成為國內最大的芯片產業集團。代價是紫光集團的高負債。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紫光集團負債總額達到2029億元,較2012年末增長約44倍。根據破產重整草案,以2021年6月30日為基準日,紫光集團等7家重整企業負債合計1578.34億元。
隨著2020年11月16日“17紫光集團PPN005”首期債券違約,紫光集團陷入資不抵債的深淵。紫光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趙衛國日前坦言,“因為我們急于盡快把事情做好,所以負債去做,這也是我從戰略責任上犯的一個戰略錯誤。(擴張的節奏)真的沒有把握好?!?/p>
2021年12月10日,紫光集團重組結果出爐,確定由北京陸贄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和北京建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作為牽頭方組成的財團為紫光集團戰略投資者。然而,這一計劃遭到紫光集團二股東北京健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及其實際控制人趙衛國的強烈反對,他們質疑此次重組中國有資產流失,并表示已向中共中央紀委等部門實名舉報。目前,這場“口水戰”仍在繼續。
“神農”接手“拯救”了康美2021年12月24日,*ST康美(600518。SH,即“康美藥業”)披露,根據重組方案,廣東神農企業管理合伙企業(以下簡稱“神農氏”)擬投資上市公司,投資資本不超過54.19億元,獲35.09億股。如果上述安排完成,神農將持有*ST康美,持股比例為25.31%。但上市公司仍無實際控制人。
同時,根據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12月22日公告,康美醫藥52037名投資者將獲得現金、債轉股、信托收益權等方式的補償約24.59億元。至此,作為a股史上最大財務造假案的主角,康美藥業的爛攤子在監管部門的監管下逐漸解決。
因為財務造假,“涉案金額巨大、持續時間長、性質特別嚴重、社會影響惡劣”,康美藥業及其創始人、實際控制人馬興田無疑將被載入a股史冊。
作為曾經千億市值的“白馬”,康美藥業由馬興田夫婦于1997年創辦。2001年上市之初,公司市值不到9億元,但到2015年,市值突破1000億元,成為a股第一家上市醫藥公司。2018年5月29日,上市公司市值再破紀錄,沖上1390億元。然而,在市場對其財務造假的質疑聲越來越大的情況下,2018年12月,證監會對其立案調查。2019年4月29日,康美藥業突然“曝出”財務數據核算錯誤,貨幣資金多計入299億元;同年5月17日,證監會查實這家上市公司2016年至2018年存在重大財務造假。
一夜之間,“大白馬”倒下,康美藥業股價一度跌至2021年初的1.56元/股的低值。2020年5月,證監會對該公司給予警告并罰款60萬元,對馬興田等主要責任人罰款,并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2021年11月17日,馬興田因操縱證券市場罪、非法披露罪、未披露重要信息罪、公司行賄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2年,并處罰金120萬元。
更具開創性和示范性的是,今年11月12日,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康美醫藥證券特別代表訴訟案作出一審判決,相關被告承擔投資者損失共計24.59億元,并判決馬興田等6人承擔連帶責任;其中5名獨立董事承擔5%~10%的連帶責任。這直接引發了市場對獨立董事制度的熱烈討論,相關影響仍在持續。
負債148億的眾泰汽車如何“重啟”?2021年12月20日,*ST眾泰(000980。SZ,或“眾泰汽車”)公告稱,重組方案實施后,其控股股東由鐵牛集團變更為江蘇深商。據悉,江蘇深商的法人代表是黃繼紅,他參與了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龐大集團(601258)的重組。噓)。
對于投資者來說,眾泰汽車的“重生”計劃已經逐漸清晰。界面消息稱,根據重組方案,重組投資方將對眾泰汽車實施市場化改革,實現業績快速回升;其中,計劃以收購、合資等方式布局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并將在農村布局網約車市場和微型電動車業務。
然而眾泰汽車的現狀并不樂觀。公司曾直言面臨流動資金不足、有息負債逾期、全面停產停業、訴訟、資產被查封等各種復雜情況。其中,公司已經嚴重資不抵債。截至2021年9月30日,總負債148.92億元,其中流動負債144.05億元,短期借款48.72億元,賬上貨幣資金只有7.97億元。同時,截至今年10月25日,眾泰汽車債權人已向管理人申報46項債權共計81.82億元,管理人初步確定32項債權共計53.57億元。
回過頭來看,眾泰汽車也一直風頭正勁。2016年也實現了年銷量超33萬輛,挺進自主品牌銷量榜前十。2017年,金馬(眾泰汽車前身)通過向鐵牛集團等發行股份購買永康眾泰100%股權。此后,金馬成為眾泰汽車,控股股東為鐵牛集團。2020年12月18日,鐵牛集團因“嚴重資不抵債,無法繼續經營,缺乏得救的可能性”,被法院宣布破產。
但登陸a股市場后,眾泰汽車銷量不升反降。到2018年,銷量降至23萬輛,沒有完成其48萬輛年度目標的一半。2019年銷量降至15.3萬輛。隨后上市公司業績轉壞。2017年至2020年,公司分別實現凈利潤11.36億元、8億元、-111.9億元和-108.01億元,2021年前9個月繼續虧損9.9億元。三年來,公司累計虧損近230億元。眾泰汽車直言,由于資金短缺,公司整車業務基本處于暫停狀態,基本沒有銷售收入。
廣州浪奇“洗衣液潤”獐子島的扇貝(002069。SZ)愛“出走”,*ST浪奇(000523。SZ,即“廣州浪奇”)上演了洗衣液的消失。
說起來,廣州浪奇也不是“無名小卒”。公司成立于1959年,作為華南地區早期日化用品定點生產企業,早在1993年就在深交所正式上市,曾被譽為“中國日化用品第一股”。
2020年9月27日,廣州浪奇突然“自曝”,庫存不翼而飛。據稱,該公司曾在江蘇洪深物流、江蘇匯豐石化等庫區存放總價值5.72億元的貨物。然而,兩家公司都否認保留相關貨物;其中,江蘇匯豐石化還表示,廣州浪奇制作的文件印章與其公司印章不一致。
這些問題幾乎是同時出現的。去年9月24日,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公司披露逾期債務共計3.95億元,12個銀行賬戶被凍結。到2021年8月30日,逾期債務將增至9.21億元。2020年年報顯示,上述大宗交易業務及其他應收賬款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和信用減值準備69.58億元。這導致公司2020年利潤下滑7405.78%至虧損44.84億元,經審計凈資產為-25.85億元;2021年5月6日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疊加其他風險警示。
在此期間,證監會于2021年1月8日對*ST浪奇進行立案調查。1月底,廣州浪奇原副董事長、總經理陳建斌、原董事會秘書王志剛因涉嫌職務違法被監察機關立案偵查;今年2月,該上市公司的幾名員工因涉嫌挪用資金被公安調查。據廣州市紀委監察局2020年11月消息,廣州浪奇原董事長傅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于2021年7月被批準逮捕。
2021年12月24日,證監會正式發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廣州浪奇在2018年和2019年進行財務造假,其中通過虛構商品交易業務和循環交易虛增營業收入,共計128.85億元;同時,公司為了美化報表,將部分虛增的預付款項調整為虛增的存貨。根據監管調查,傅組織、策劃并實施了與廣州浪奇相關的財務造假,對其實施證券市場禁入10年。
隨著調查結束,今年9月29日開始的廣州浪奇重整計劃于12月23日完成,破產重整程序結束。重組后,是否能回到過去的盛況,可能是廣州浪奇投資人最期待的。
海鑫鋼鐵“接班人”獎勵2162萬元李兆會重返公眾視線源于一份法庭懸賞公告。2021年9月15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宣布,美錦能源(000723。SZ),懸賞2162萬元捉拿陜西前首富李兆會。
如今,人們常常把李兆會視為“富二代”接管家族企業的又一個失敗案例。然而,一開始,李兆會也有無限風光。
2003年,他的父親李海倉被槍殺。在祖父李春元的支持下,22歲的李兆會被迫中止在澳洲的學業,回國繼承家業——當時中國最大的民營鋼鐵企業海鑫鋼鐵。李東陽·趙輝曾害羞地說,“企業屬于我父親。我不能讓它被我打敗?!?/p>
盡管李兆會沒有企業管理經驗,了解不多,甚至后來直言不喜歡鋼鐵行業,但他所繼承的海鑫鋼鐵在接下來的兩年里仍然取得了輝煌的業績。2003年,海鑫鋼鐵利用行業的高度繁榮迎來了巔峰時刻。當年實現總產值50多億元,上繳利稅10多億元,為地方財政貢獻3億元;2004年,集團總產值增至70億元,實現利稅12億元,成為當年中國民營企業納稅大戶。
然而,與海鑫鋼鐵相比,李兆會對父親留下的另一項投資更感興趣。2004年,李兆會以5.94億元買入民生銀行1.61億法人股,成為民生銀行第十大股東。據界面新聞此前統計,李兆會已從此次“套現”中獲益約26.59億元。嘗到甜頭的李兆會后來收購了中國鋁業(601600)等a股上市公司的股份。SH,02600。HK)、興業銀行(601166。SH)和益民集團(600824。噓)。到2008年,李兆會的個人資產達到125億元,晉升為“山西首富”。2010年,他與女演員車曉結婚,這是海鑫鋼鐵與李兆會最輝煌的記憶。
海鑫鋼鐵總經理李文杰曾公開表示,2007年,公司在資本市場的收入達到20億元,甚至2008年的收入也在10億元以上,超過了鋼鐵主業的凈收入。然而,現實是,在鋼鐵主業經營不善后,海鑫鋼鐵和李兆會都處于“黑暗時刻”。從2011年底開始,李兆會通過三次減持和拋售在資本市場套現約15億元。2013-2015年,鋼鐵行業進入“寒冬期”,全國鋼企虧損。海鑫鋼鐵陷入流動性危機,資不抵債;2014年3月,估值100多億元、負債234億元的海鑫鋼鐵全面停產,李兆會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
2017年12月,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將李兆會列為失信人,限制其出境。2018年,山西省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了一份敦促被執行人履行法定義務的通知,顯示李兆會成了“老賴”。
“中國ZARA”拉夏貝爾的夢想破滅了。對于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拉夏貝爾(603157。SH,06116.HK,即“*圣拉夏貝爾”)并不陌生。
1998年5月,福建人邢家興創辦了拉夏貝爾。邢家興本人是ZARA快時尚模特的粉絲,他決心把拉夏貝爾打造成“中國版ZARA”。2012年,拉夏貝爾明確了“多品牌+直銷”的發展戰略。短短五年時間,公司線下門店數量從2011年的1841家增長到2017年底的9448家。同時,公司品牌數量從2011年前的3個女裝品牌增加到此后的9個子品牌,并投資了其他品牌,涵蓋女裝、男裝、童裝等不同細分市場。
這一策略讓拉夏貝爾在2018年達到巔峰。今年公司營收突破100億,門店遍布全國30個省份,覆蓋約2000家商場和購物中心。當時的拉夏貝爾如邢家興所愿,成為了業內的“中國版ZARA”。在此期間,拉夏貝爾也迎來了資本市場的高光時刻。2014年和2017年分別在港股市場和a股市場上市,成為國內首家“A+H”上市的服裝企業。
然而,拉夏貝爾的首次亮相是在a股市場的高峰。上市不到一個月,公司a股市值在2017年10月中旬漲至163億元的高點,此后再無突破。與此同時,2018年,在營收突破100億大關的同時,拉夏貝爾虧損1.6億元,之后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9個月繼續虧損21.66億元、18.4億元和2.89億元。2020年7月1日,因連續兩年虧損,公司被警告退市風險,成為“*ST拉夏”,至今未能“翻身”。到2021年12月底,公司a股市值只有10多億。
界面新聞了解到,到2021年9月底,拉夏貝爾的線下門店數量迅速萎縮至349家,并被出售和剝離子品牌。2020年,“走投無路”的拉夏貝爾將線上業務調整為“品牌授權+運營服務”,也就是業界所說的“賣tag”。然而,這未能扭轉趨勢。到今年9月底,公司負債38.61億元,其中短期借款11.61億元,賬上貨幣資金只有1.75億元。截至10月底,拉夏貝爾已涉及58起訴訟,涉及5.3億元人民幣,凍結了144個銀行賬戶,涉及1.26億元人民幣。
2021年11月22日,三名債權人向法院申請對公司進行破產清算;申請人認為拉夏貝爾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明顯缺乏償債能力。
“千億”萬方集團拿不出80萬。2021年11月23日,因為80萬工裝付款無法完成,喜訊鳥(002154。SZ)申請*ST萬方(000638)母公司萬方集團破產重整。SZ,即“萬方發展”)。早期跡象表明這座建筑將會倒塌。引人注目的調查顯示,2018年以來,萬方集團及其實際控制人彼得因債務逾期被申請“失信被執行人”并被限制高消費。
萬方集團曾以地產業務布局聞名,一度號稱擁有“千億”資產。公開資料顯示,作為一家以項目投資、資本運作、股權管理為主要運作方式的多元化大型企業集團,成立于2000年的萬方集團業務涵蓋城建、貿易、礦業、房地產、科技、醫療等多個領域。
2008年10月,萬方集團通過“借殼”深交所上市公司(*ST萬方用了一個名字),實現了其房地產資產板塊的a股上市,高峰期市值過百億。但長期以來,萬方集團的業績從2011年開始持續震蕩下滑。在此期間,2013年、2015年、2018年、2020年四次陷入虧損,2018年虧損高達1.47億元。2021年6月11日,公司因2020年虧損1705.52萬元,營業收入不足1億元,由“萬方發展”變更為“*ST萬方”,公司股票被警示退市風險。
一個小插曲是,2018年9月,萬方集團試圖重組旗下郴州樊龍堆礦業有限公司和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丹化科技(600844。SH),資金11億元,但2019年3月失敗。
銀鴿投資的“河南紙王”已被摘牌。銀鴿投資的漯河第一造紙廠始建于1967年。是河南省最大的造紙企業之一,其生產的“銀鴿紙”曾是《毛澤東文選》和中小學教材專用紙,曾被業內稱為“河南紙王”。1997年4月,公司在a股上市,成為“中國草漿第一股”。
實際控制人孟非一度被管理不善的銀鴿投資視為“救命稻草”。2016年5月,公司控股股東銀鴿集團河南省能源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轉讓銀鴿出資的全部股份,由深圳市奧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奧鷹”)以31.58億元出資拍賣。孟非通過其母孟平持有的深澳盈間接控制上市公司。當時,銀鴿投資的股價沖上12.91元/股的高點,為a股上市以來最高。
但是孟非沒能挽救銀鴿的投資。2016年,公司虧損3.99億元;2017年扭虧為盈5600萬元;然而,2018年和2019年,銀鴿投資繼續虧損8900萬元和6.38億元;退市前,公司2020年9月底虧損1.74億元。2020年4月3日,銀鴿投資因連續兩年虧損,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意見,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成為“*ST銀鴿”。
在此期間,銀鴿投資的風險早已被債權人暴露。2019年9月,深圳前?;葑u天成融資租賃召開新聞發布會,公開報道。2018年7月至今,銀鴿投資作為擔保人至少有24億元違規擔保,借款人為銀鴿集團及關聯公司;銀鴿投資沒有披露這些擔保。2020年4月,“中植系”北京同冠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起訴銀鴿投資,要求其償還40008萬元。2020年7月3日,孟非“老東家”普天國際因欠款9.89億元起訴銀鴿投資。
危機之下,2020年5月17日,中國證監會對銀鴿投資發起調查。沒等調查結果出來,投資者就“拋售”了公司股票。5月13日至6月9日的20個交易日中,銀鴿投資股價低于1元/股,最終觸及面值退市紅線。2020年8月27日,銀鴿投資被上交所摘牌。
2021年3月23日,法院正式受理銀鴿投資破產重整;銀鴿投資進入破產程序。4月15日,銀鴿投資突然披露,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孟非因涉嫌職務犯罪被天津市冀州區監察委員會刑事拘留。這給銀鴿投資的破產重整帶來一些不確定性。
“機票代理巨頭”騰邦國際倒下了。作為國內機票代理業務唯一上市的民營企業,騰邦國際(300178。SZ,即“*ST騰邦”)曾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38位。
2011年2月a股上市后,騰邦國際突飛猛進。一方面,通過收購蘇州章魚旅游和西游國際旅行社,安排商旅管理、酒店預訂、機票代理等業務。另一方面,2012年以來,騰邦國際陸續布局易蓉小額貸款、第三方支付財付通、保險經紀、投資等金融板塊。在此期間,2015年騰邦國際市值突破100億;同時,2011年至2017年,公司營收從1.81億元增長至35.3億元,歸母凈利潤從0.58億元上升至2.84億元。
然而,在2018年“金融去杠桿”的大趨勢下,騰邦國際迅速陷入流動性危機,債務從2011年的1.04億元飆升至2018年的60.46億元。2019年后,公司私募基金延期支付、連環債務違約等危機爆發,甚至連機票代理業務資格都被取消。自2020年爆發以來,公司危機愈演愈烈。
2018年,騰邦國際營收飆升至48.86億元,但扣非后凈利潤下滑85.08%,至3100萬元。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9個月,公司分別虧損15.76億元、10.49億元和3.48億元,不到3年累計虧損近30億元。2021年5月6日,騰邦國際被警告退市風險,成為“*ST騰邦”。
到這一步。騰邦國際前董事喬海曾直言,上市至今,騰邦國際累計對外投資十幾億,都是長期股權投資,沒有任何短期收益,嚴重擠壓了公司的流動性。鐘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如今,騰邦國際瀕臨破產退市。2020年10月,公司控股股東騰邦集團申請破產重整。2021年4月,騰邦國際也以無法清償到期債務,但具有重組價值和重組可能性為由申請重組。然而,11月30日,騰邦國際因涉嫌信息披露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12月15日,公司發布公告稱,上市公司及控股股東騰邦集團破產重整未獲法院受理。
臺灣核電“玩”金融科技難逃破產危機臺海核電(002366)市值。號稱“核電龍頭”的SZ),一度沖到240億元左右。然而,如“煙花”般的巔峰時刻是絢爛而短暫的。
界面新聞了解到,臺海核電通過“借殼”丹富股份登陸a股市場,丹富股份原本從事制冷壓縮機的研發。2015年10月29日,丹福股份正式更名為“臺海核電”。當時相關方簽訂了一份《業績對賭協議》,協議顯示,承諾臺海核電2015年、2016年、2017年經審計的歸屬于凈利潤(簡稱“凈利潤”)分別不低于3.04億元、5.08億元、5.77億元,累計不低于13.89億元。
上市前兩年,核電行業被按下暫停鍵,審批項目停滯不前。受此影響,2015年和2016年,臺海核電分別實現凈利潤2081.68萬元和3.51億元。直到2017年,公司凈利潤飆升至10.22億元,使得其2015年至2017年累計凈利潤達到13.94億元,剛剛邁過13.89億元的對賭業績線。2017年,臺海核電實際控制人、董事長王學信躋身2017年胡潤百富榜。
其實臺海核電的內部問題已經被“隱藏”起來了。2020年年報顯示,公司董事會直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2021年2月,證監會發現臺海核電和王學信未披露訴訟仲裁、債務逾期、前期財務報告披露不準確等事項。
目前,臺灣海峽的核電已經瀕臨破產。2021年,臺海核電啟動破產程序。2月,公司全資子公司煙臺臺海曼努爾核電及控股股東臺海集團已被法院裁定進入破產重整程序;10月,申請人青島榮發融資租賃因臺海核電無法清償到期債務,向法院提出破產重整申請。最新公告顯示,相關破產程序已延期至2022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