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只有當它沒有完成。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氣象部門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保持初心,肩負使命。為了讓氣象服務更有“溫度”,找準群眾需求,同志們采取了更有力的措施,改善民生福祉。為鞏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成效,各級氣象部門也不斷凝聚經驗成果,探索建立長效機制,將活動的“催化劑”轉化為工作的“動力”。
創新“好思路”提升氣象服務水平
“要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和服務敏感度,就要從公眾和行業用戶的角度出發,開發個性化的服務產品?!薄耙獙v年的極端天氣進行一次推演,找出隱藏的風險,建立臺賬?!笔澜绺鞯氐念A報員紛紛建言。
今年以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災害嚴重,影響廣泛,給氣象預報服務帶來了新的挑戰。中國氣象局在全國預報員中開展了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其中以“提高預報準確率和預警時效性”為主題收集對策建議是調動預報員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重要舉措。各國預報員紛紛響應,涌現出大量解決難題的“好點子”。
哪里有災難,哪里就有需要,哪里就有氣象人克服困難的堅持。
9月16日凌晨,四川盧希安縣發生6.0級地震。瀘州市盧希安縣氣象局及時啟動地震氣象服務ⅰ級應急響應,10小時內在災區建成移動便攜式自動氣象站,滾動發布盧希安地震專項天氣預報。
從9月份開始,山東沿海地區陸續開海。為確保漁業安全生產,山東省氣象局搭建專項服務平臺,開展沿海、近海強對流監測分析和海霧預報,實現港口、航線氣象預報預警服務全覆蓋。
海南省氣象局精耕大城市氣象保障服務“責任田”。一方面配合水務部門在??陂_展城市內澇預警服務,一方面為城市能源和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另一方面為城市“菜籃子”價格穩定和供應提供保障。
找準服務“切口”,優化惠農惠農措施
重視農業是民之本,治國之要。努力把農業氣象服務做到農民“心坎上”。氣象部門基層黨員干部深入田間地頭搞科研、強預報、出謀劃策、送服務、助發展、促發展,成為密切聯系農民的重要橋梁。
河南省氣象局召開“三秋”天氣趨勢新聞通氣會;建立為農服務專報、快報、鄰報等聯動信息服務機制;開展花生等特色農業氣象災害預測和影響評估;制定定點幫扶工作實施方案,多措并舉提升服務能力。
為了水稻增產增收,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氣象局組織糧食服務專班,根據水稻生長進度,向種糧大戶提供詳細的氣象服務信息。在收獲季節,到水稻生長條件較好的產區進行氣候質量認證抽檢,給優質大米品牌貼上氣象標簽。
10月中旬,遼寧迎來辣椒高產,但強降雨、大風、霜凍給辣椒采摘帶來嚴峻考驗。就在大屯村村民不知所措的時候,遼寧省氣象局組織的青年志愿者幫助采摘、裝袋、搬運,為村民提供種植技術,用行動消除他們的焦慮。
深化“簡政放權、加強監管、改善服務”改革,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為落實國家“簡政放權、加強監管、改善服務”改革要求,基層氣象部門不斷完善制度和流程,改進工作方法,優化服務監管,提高工作效率,讓群眾“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
近日,重慶市氣象局積極推進“重慶市防雷安全管理平臺”與政府服務平臺“重慶快辦”深度融合,實行防雷行政審批全流程,實現了身份認證和申報的統一,對接方式便捷。證照分離,實行認證事項告知承諾制...各項便民措施陸續實施。
海南省氣象局在全省“查堵點、解難題、促發展”活動中認真自查,制定了“縮短氣象審批特別程序時限”整改清單,重點解決氣象行政審批過程中一些環節辦理時間長的問題。
堅守“戰疫”一線,筑牢氣象志愿者紅色堡壘
疫情防控刻不容緩,氣象志愿者隊伍在行動。
9月底,黑龍江出現新冠肺炎疫情病例,省氣象局派出38名黨員深入30多個社區開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務。代碼掃描、溫度測量、身份輸入、核酸檢測...從早到晚,10多個小時的連續輪換。
在福建,莆田、泉州、廈門等地相繼出現疫情。莆田市氣象臺全體黨員自愿成立疫情防控黨員先鋒隊,24小時駐守單位,足不出戶,堅守氣象服務一線。泉州市氣象局通過短信、微信等方式及時向一線防疫人員傳遞氣象服務,讓他們提前做好應對惡劣天氣的準備。
內蒙古氣象部門積極滿足呼和浩特、二連浩特、阿拉善疫情防控指揮部需求,組織開展專項氣象保障服務,加強對醫院、核酸檢測點等重點單位的服務,積極為戶外值班人員、快遞員等重點人群提供精細化氣象服務信息。
群眾無小事結對共建傳遞溫暖。
為了當好“身邊人”,解決群眾的“煩惱”,氣象部門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與社區聯手,擼起袖子,實實在在地幫扶、努力。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左貢縣扎玉鎮宗巴村,地處高山峽谷,平均海拔3750米。氣候寒冷,生活環境惡劣,貧困戶多。江西省氣象臺工作人員為宗壩村組織了一次慈善捐贈活動。干部職工積極響應,捐贈愛心物資,用真情溫暖遙遠的冬天。
海南省氣象局黨支部在與定點幫扶村支部共建過程中開展“支部結對、精準幫扶”活動,為5個家庭的7名貧困兒童提供“一對一”或“多對一”服務。讓每一個困難兒童都有一個“氣象媽媽”服務團隊來關愛他們的生活,支持他們的成長。(元、、王、樂燕華、、卜等。對本文有貢獻)
本文來自【中國氣象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和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