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從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價值數千億美元的商品征收關稅,控制相關技術的出口,并增加投資限制...自2018年中美貿易爭端以來,一些美國官員從未停止叫囂與中國“脫鉤”。
一方面,這給中國、美國和全世界帶來了不利影響:美國提高關稅增加了國內企業和民眾的負擔,沖擊了部分中國產品對美出口,擾亂了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正常運行;
另一方面,中美經貿發展呈現新的趨勢和走向:中國對美出口不降反升。今年前8個月,中國對美國出口進一步加快,增長22.7%;2020年,中國經貿合作的“朋友圈”繼續擴大,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愿意在2021年擴大對華美企的投資;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第12位...
事實勝于雄辯。歷史大勢不以逆潮流者的意志為轉移。"脫鉤"既反規律,也逆科學。貿易戰不利于中國,也不利于美國,更不利于全球。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美合作,兩國和世界都會受益;中美對抗,兩國和世界都會遭殃。中美關系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選擇題,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題。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打壓難阻中美高度交融的經貿交流,合作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對美出口不降反升表明,經濟結構互補決定中美貿易往來交流。人為阻斷將讓雙方和世界受損
“我們公司每天都要向美國發集裝箱,一天三十多個,一年要發上萬個?!苯邮苡浾卟稍L時,江蘇無錫市金茂對外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南正忙著發貨。
作為美國寵物用品和家居服大型零售商的供貨商,楊南坦言,經貿摩擦以來,企業的紡織服裝出口仍保持增長?!疤貏e是去年6月以來,我們對美出口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今年前8個月,對美出口增速達30.3%?!?/p>
The order of an ordinary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reflects the trade trend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recent years from one aspect.
According to China Customs data, since the United States imposed tariffs on China in July 2018, the trade volum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on the increase in other years except for the year-on-year decrease of 10.7% in 2019. Especially since the COVID-19 outbreak, it has rebounded obviously. In 2020, the trade volum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ll increase by 8.8% year-on-year, China's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 will increase by 8.4%, and its impor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re also increasing.
不可否認,加征關稅給中國帶來了負面影響。據有關統計,中國對美出口農產品、輕工產品、電子電器產品受關稅影響較大。報道稱,美國提高關稅導致在美國購買的一些電信設備、家具等商品轉向其他國家。
然而,如今中美之間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卻是不爭的事實。
原因是什么?
有這樣一個細節:去年疫情期間,美國人囤積了大量食物,對冰箱的需求激增,導致3月份冰箱缺貨。一位住在華盛頓州的臉書用戶在4月下旬在網上下了訂單,直到8月底才收到訂單。
“期待著,從春天到秋天,我等了4個月,我的冰箱終于來了……”該用戶在臉書上分享,附上產地照片,最后感嘆:“還不如不‘脫鉤’呢!”
冰箱的故事,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美貿易的相互需要。
疫情下,即使有關稅,也擋不住美國民眾對“中國制造”的“剛需”。
據《福布斯》統計,2020年,中國商品占美國進口總額的19%,位居第一。美國進口的防疫材料中,83%的進口口罩是中國制造,三分之二的防護服來自中國。報道還援引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稱,2020年美國進口商品增長最快的10大類中,有4大類主要從中國進口。
這種“剛需”有中國率先控制疫情、恢復生產帶來的優勢,也源于中美兩國經濟結構的深度互補。
由于兩國的要素稟賦不同,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分工也不同。美國從中國進口大量機電、紡織、服裝產品,包括手機、平板電腦等。2020年,這兩種產品將分別占中國對美出口總額的61.4%和12.3%。與此同時,中國從美國進口了大量機電產品和農產品,包括集成電路和汽車。2020年,這兩類產品將分別占中國自美國進口的48.5%和17.4%。
經濟互補的背后是“中國制造”的質優價廉。
美國商界人士表示,雖然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在縮小,但仍只有美國的1/5到1/6。特別是考慮到中國制造業的規模經濟、基礎設施、政府服務能力等優勢,綜合成本相比美國仍有明顯優勢。
一位美國采購商說,東南亞國家有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但劣勢也很突出。第一,供應鏈不完整,很多零部件還需要從中國進口。第二,招聘難,不穩定。如果考慮到這些因素,產品最終價格可能會高于中國。
“在中國深圳的一家服裝廠,采購各種原材料可能需要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如果放在東南亞,成本會大大增加?!?/p>
除了價格優勢,還有質量保證。
一位從中國進口高端手機零配件的美國采購商告訴記者,價格不是采購時唯一要考慮的因素,能否保質保量及時交貨同樣重要。
“東南亞國家缺乏大量熟練工人,產品質量控制水平還有很大差距?!辟I家說,在這些國家,尤其是有技術含量的產品,綜合生產很難保證。
他說:“國產的性價比更好?!?/p>
“基于比較優勢和市場選擇,中美形成了結構高度互補、利益深厚的互利共贏關系。這種互補性降低了生產成本,豐富了商品種類,促進了兩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迸=虼髮W技術與管理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傅小蘭告訴記者。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和英國牛津經濟研究所此前發布的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中美貿易可以幫助一個平均年收入為5.65萬美元的典型美國家庭每年節省850多美元。
疫情期間,經貿互補性進一步放大。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對美機電產品出口增長9%,其中筆記本電腦和手機分別增長23.4%和4.6%;同期,藥材和藥品出口增長30.7%。
口罩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中國口罩日產量一度突破1億只。楊南來自國內企業的訂單也持續上升,襯衫變成了口罩,一周生產出口700萬件的高峰。
“口罩任何國家都可以做,但這么高的轉化效率和產能,其他國家很難做到?!睏钅险f。
“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鏈,率先控制疫情,率先恢復工作和生產,有效協調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穩定外貿的政策,對出口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睂ν饨洕Q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說。
更頻繁的貿易交流符合中美兩國和兩國人民的利益?!懊绹诱麝P稅不利于中國、美國和世界經濟復蘇?!鄙虅詹啃侣劙l言人表示。
關稅是一把“雙刃劍”。相當一部分加征關稅的成本轉嫁到了美國消費者身上。穆迪分析公司的調查顯示,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征收的關稅中,90%以上由美國企業承擔。
美國公司深受其害。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為了制造液壓元件,紐約空氣制動公司必須從中國進口一個鋼殼。由于目前無法獲得進口關稅豁免,且缺乏合格的替代供應商,該公司每年不得不支付數百萬美元的關稅。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關稅侵蝕了公司的利潤,削弱了投資新產品的能力。
據該網站報道,在關稅的壓力下,美國30多個有影響力的商業團體近日致信美國政府,呼吁與中國進行貿易談判,降低從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因為關稅是美國經濟增長的拖累。一個行業協會的代表指出,美國人民已經付出了900多億美元的關稅成本。
貿易爭端不僅影響中國和美國,還會沖擊更多來自其他國家的商品貿易。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警告稱,關稅政策可能會嚴重損害全球貿易,因為近三分之二的貿易商品與全球價值鏈相關。
當然,外貿數據創新高的背后也有“一次性因素”,比如周邊地區疫情加劇,導致訂單回流國內,防疫物資出口量增加。隨著這些“一次性因素”逐漸消失,下半年中國外貿增長仍面臨不小的壓力。
然而,在與美國做了20多年紡織品生意的楊南眼里,中美貿易不會輕易“脫鉤”?!懊绹鴱钠渌麌疫M口產品,部分原材料也可能由中國提供?!彼f,“到處走,還是和中國做生意?!?/p>
不斷增加的關稅和經貿壓力這只“看得見的手”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歷經風雨,但也有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推動中美之間留下了更多的貿易軌跡。
中國駐美大使秦剛說,如果把中美關系比作一艘巨輪,經貿合作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就是這艘巨輪的壓艙石和助推器。越是風高浪急,越要加大壓艙石,給助推器以力量,讓中美關系這艘巨輪乘風破浪向前航行。
吸收外資的逆勢增長,說明中國市場大、產業鏈全、軟環境好,成為吸引外資的“強磁場”?!懊撱^”損害了彼此的競爭力,擾亂了全球供應鏈。
鼓勵制造業回流,鼓勵企業離開中國,擴大對華技術投資限制范圍,聯合盟友孤立中國...近年來,美國的“脫鉤”思維疊加了疫情的影響,給美國對華投資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對華投資將同比下降10%以上,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和電子設備領域。
不過,美國對華投資也有新亮點。中國的消費潛力和復蘇勢頭使得美國在紡織、餐飲等領域的對華投資大幅增加,可以說是西方不亮。
合作共贏的期待在增加。事實上,美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意愿正在增加。中國美國商會2021年度商業調查顯示,85%的受訪者不打算將制造或采購流程轉移到中國以外,近三分之二的會員計劃在2021年增加在中國的投資。不久前,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稱,超過90%的受訪企業過去一年在中國保持盈利,其中超過40%的企業計劃增加在中國的投資。
更多美國以外的外國公司將加快在中國的投資。今年上半年,歐盟對華實際投資同比增長10.3%;前8個月,一帶一路和東盟沿線國家對華投資分別增長37.6%和36.8%。
在全球對外投資大幅下降的2020年,中國對外投資逆勢增長,實現了對外投資質量、增速和全球份額的“三提升”。
盡管疫情的不確定性和全球供應鏈重建帶來的挑戰,將使未來中國“穩外資”的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不排除出現新的波折和挑戰,但不可否認的是,短期內或大趨勢下,中國對外資始終具有“硬核”吸引力。
看好中國市場是跨國公司投資中國的關鍵因素。
“哪里有市場,我們的工廠就設在哪里?!边@是德國汽車制造商寶馬集團董事彼得的投資信條。
中國已連續12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銷售市場。"寶馬在全球每賣出四輛車,就有一輛銷往中國."彼得說。
今年上半年,寶馬全球收入同比增長28.1%,達到553.6億歐元。中國市場為寶馬貢獻了約46.7萬輛喜人的銷量,同比增長42%。
鐵西工廠、動力總成工廠、動力電池中心、R&D中心...對中國市場持樂觀態度。近年來,寶馬不斷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在沈陽建設了寶馬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
靠近大市場有什么好處?一家醫藥外企負責人表示,對于醫藥行業來說,運輸和分裝成本占了大頭。在中國設廠,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拓展市場,另一方面可以降低20%到30%的運輸成本?!皩τ诖笮推髽I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p>
"當企業進行國際投資時,市場規模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余妙潔教授表示,巨大的市場需求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多收益,攤薄生產成本,使得越來越多的跨國投資朝著“在中國,為中國”,甚至“在中國,為世界”的方向發展。
為了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跨國公司不斷將總部和R&D中心轉移到中國。截至6月底,跨國公司已在上海設立了802家地區總部和493家外國R&D中心。
對于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來說,中國在其全球戰略版圖中越來越重要。面對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誰愿意離開這樣一個巨大而誘人的市場?
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供應鏈是外國公司投資中國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當一些全球制造商因關稅和成本上升而不得不試圖減少對中國工廠的依賴時,Kids2的首席執行官瑞安·岡尼格(Ryan Gunniger)選擇了“逆流而上”。
據路透社報道,這家總部位于美國亞特蘭大的著名玩具和嬰兒用品制造商,最近投資2000萬美元在中國設廠。原因很簡單:“我們的產品整合了縫紉、電子、鋼鐵和塑料制造——所有這些行業都可以在中國很好地結合起來?!睂岣裾f。
他承認,他目睹了一些競爭對手試圖將供應鏈移出中國,最終不得不回來,因為那些更低的勞動力成本最終會被管理成本和尋找新供應商的困難所抵消。
Gunniger眼中的供應鏈問題,蘋果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幾年前,蘋果試圖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生產高端電腦,并宣布貼上“美國組裝”的標簽。然而,就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釘,讓蘋果歷盡千辛萬苦。
原來當地工廠一天最多只能生產1000顆螺絲,遠遠不能滿足生產需求,導致這款新電腦上市推遲了幾個月。最終,蘋果不得不轉向中國訂購。
記者采訪的一些紡織、手機制造企業表示,在國內設廠,因為靠近供應鏈,原材料采購、運輸等成本可以節省10%以上。
所以,即使美國政客高喊“疫情有助于加速制造業回流美國”、“美國政府可以支付美國企業離開中國的成本”,實際情況并不如預期。
產業鏈再造是個功夫活?!鞍徇w不是把各種設備打包運到太平洋彼岸那么簡單?!盋NN這樣評論。也有專家表示:制造業回流美國,意味著需要引進大量低成本的技術型制造人才。美國真的能做到嗎?
跨國投資既需要供應鏈等足夠的硬件,也需要“軟環境”。
一些外資企業稱贊的“中國速度”令人印象深刻。
美國咖啡巨頭星巴克在蘇州建了一個咖啡創新產業園,從簽訂投資合同到破土動工只用了8個月。
美國連鎖會員制批發商開盤,總投資超過12億元的項目,從拿地到領證僅用了96天...
與此同時,中國的對外開放也在跑出“加速度”:中國連續四年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金融、汽車等領域對外開放力度加大;海南發布了全國首個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比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的承諾更加開放...
第一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第一家外商獨資壽險公司、第一家外商獨資期貨公司、第一只外商獨資公募基金...由于金融開放的加速,中國誕生了許多第一。
作為國內首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公司,貝萊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今年6月在上海正式開業。該公司負責人表示:“中國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給了我們更大的發展機遇和空間?!?/p>
“軟環境”好不好,在“大考”期間更是如此。中國率先控制疫情,恢復工作和生產,經濟增長由負轉正,為“穩定外資”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商務部部長王表示,今后商務部將進一步壓縮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降低投資門檻,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讓外資企業在中國發展更加安心、放心、安心。
行政干預可能會影響企業投資的步伐,但資本無法改變逐利的本質。
據英國報紙報道,美國咨詢公司榮鼎集團估計,到2020年底,美國投資者持有的中國公司發行的股票總額約為1.1萬億美元,而當年9月為2110億美元。
更多的資本流入,當然有中美利差、人民幣匯率穩定等因素,但這恰恰是資本對中國經濟投下的“信任票”。
美國公司最清楚錯過中國市場的代價。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主席艾倫表示,中國市場非常巨大。如果不允許美國企業在中國經營,他們將很快被日本和歐洲的競爭對手以及中國本土企業取代。
“如果不允許美國公司在中國運營,我們的競爭對手將能夠充分利用中國的規模經濟和對技術的快速采用,在其他地方擊敗美國公司,包括美國國內市場?!卑瑐愔赋?。
“中美之間不僅有直接聯系,還有許多通過其他國家的間接聯系。如果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脫鉤’,整個世界的運行肯定會受到很大影響?!庇嘤窠苷f。
科技創新的不斷突破表明,必須自力更生、自強不息,加快關鍵技術研究,開放合作,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封鎖和打壓都不利于雙方,合作共贏才是正道。
在科技“脫鉤”的思維下,美國通過限制中國科技企業赴美投資、發布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發布直接干預投資并購的行政命令等方式,不斷泛化國家安全概念。
針對高科技企業進行打壓,確實讓一批中國企業陣痛,營收大幅下滑,甚至面臨“斷供”的困難。由于零配件短缺,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一度大幅下降。
然而,壓制并沒有阻止中國科技的進步。
創新正在成為中國這個東方大國的高度自覺。人們丟掉幻想和依賴,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R&D全社會投資不斷增加:2018年將超過1.9萬億元,2019年將超過2.2萬億元,2020年將超過2.4萬億元。
基礎研究投入與日俱增:2018年,我國基礎研究支出首次突破1000億元,2019年達到約1336億元,2020年達到1504億元。
加強原創性和引領性科技研究,瞄準關鍵核心技術解決“瓶頸”問題;加快科技體制改革,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培養創新人才,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中國正努力在高水平的科學技術上自力更生。
在傅小蘭看來,當前的形勢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在科技上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認識,激發了全中國社會的創新意識和熱情。
中國實現了科技自立,有壓力,更有信心。
新中國成立之初,連拖拉機都造不出來的中國,現在是世界上工業體系最完整的國家。自2010年以來,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已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40%以上居世界第一。
從“騎”龍探索深海,到“戴”上天眼看宇宙,從北斗導航到量子通信,從加快人工智能發展到推動5G大規模商用...在許多國際競爭激烈的科技領域,中國正在從“跟跑者”變成“領跑者”,有些領域甚至是“領跑者”。
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重大創新層出不窮??萍紝嵙φ龔牧康姆e累走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走向體系能力的提升。
“事實證明,封鎖和打壓阻擋不了前進的潮流,這是中國科技實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薄叭嗣窨茖W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顧問葉培建院士說。
哈佛大學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并不完全取決于它能接觸到多少美國技術。
面對復雜的科學問題,合作一直是“主旋律”。
“強調科技創新的自力更生、自強不息,并不意味著關起門來搞創新?!笨萍疾坎块L王志剛表示,自力更生和開放合作不是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
自今年3月31日起,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向全球開放,各國科學家經審查后均可申請使用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進行觀測和研究。
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大型射電望遠鏡,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開放是中國向世界釋放的開放合作信號,對推動全球天文觀測和研究的意義不言而喻。
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正在申請項目使用“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進行觀測研究。其中,外國研究人員的數量正在增加。
創新無國界。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只有以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和變數。
目前,中國與許多國家建立了創新對話機制,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聯合研究,并深入參與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等國際重大科學項目?!耙粠б宦贰笨萍紕撔潞献饔媱澲С至?300多名外國青年科學家在中國工作,并建立了33個聯合實驗室。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國防疫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不斷開展防疫科技研究和與其他國家的經驗分享。
如今,中歐正在加快合作步伐,重點在數字經濟、新能源智能汽車、智能裝備、工業互聯網、科技服務等領域。在這些技術領域,中國不僅有后發優勢,還有足夠大的市場,雙方未來合作潛力無限。
創新不是獨角戲,而是合唱。
英國《》的報道指出,中國和美國聯系緊密,一旦“脫鉤”,將給數百家美國科技公司帶來沉重的經濟打擊。
一些美國科技公司負責人指出,繼續“去中國化”最終會導致“去美國化”,因為切斷美國有效競爭所需的理念、人員、技術和供應鏈,也會破壞美國的創新。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表示,美國必須“封殺”高科技技術或產品,其研發成本也相應較高。如果不跟中國這個大市場做生意,其新技術的高利潤很可能會變成低利潤甚至無利潤。
如今,全球范圍內愈演愈烈的“芯片荒”正嚴重沖擊著手機、汽車等行業,成為“脫鉤”成本的典型案例。
業內人士指出,“缺芯”,一方面有疫情帶來需求激增,芯片企業產能未能及時跟上步伐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與美國制裁中國企業,導致半導體產業鏈訂單轉移有關。
由于“缺芯”,包括通用、福特、豐田等國際車企在內的一些工廠相繼減產甚至停產。
限制技術出口是一把“雙刃劍”,不僅會傷害中國的高科技企業,也會傷害美國等與中國有往來的國家的芯片、半導體等高科技企業。
“在一個日益互聯互通的世界里,采取‘卡脖子’的方式打壓中國,無異于自我孤立,最終受損的將是自己?!睂ν饨洕Q易大學教授崔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