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月18日上午,李嘉誠走進人民大會堂,一位老人正在等待第二次見面。
當時,85歲的老人對他說:“我要爭取活到1997年。中國收回香港后,我要在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笨上r間過得太慢。7年后的2月19日,一代偉人去世。
當時距離五星紅旗在維多利亞港灣飄揚還不到5個月。
“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構想把香港交到了以李嘉誠為首的中國商界領袖手中。我只希望它繁榮昌盛,讓這顆皇冠上的明珠在新時代里繼續發光。
現在二十多年過去了?!皷|方之珠,我的愛人,你的風格還浪漫嗎?”
01
撤,那就撤。
上周末,一筆涉及21億元的交易讓李嘉誠登上了熱搜榜首。
9月17日,香港老牌房企海信實業宣布以35億元收購上海靜安區新閘路一商業項目。這筆交易的賣方是長江實業。
公告顯示,被收購項目公司的主要資產為名為上海世紀盛輝廣場的寫字樓和商鋪混合開發項目。這個項目的前身是與靜安區“東八塊”相鄰的思文理地塊。2005年被李嘉誠購買后,長達16年沒有投入使用。
新世紀以來,上海的發展日新月異。16年前,湯臣一品剛剛入市,開盤價11萬每平米。去年,平均成交價超過30萬元,但盛輝仍然空置。
但是,觀眾已經習慣了。去年,李嘉誠就因為遮遮掩掩上了新聞:和記黃埔2004年拿下成都高新區程楠都匯項目,16年后仍未開發。去年7月,打包賣給了宇宙集團。
這件事對李嘉誠造成了不小的非議,和記黃埔被成都高新區財政金融局列入黑名單。然而,這并不是他做的時間最長的項目:1993年拿下的北京御天下地塊,2018年才徹底完工。
決定房產價值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大家都聽說過李嘉誠的名言: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是地段。
李嘉誠對土地收購有著惡魔般的眼光。盛輝廣場位于上海老城區靜安。當年花了不到1.8億,這次收了21億。成都程楠都匯花了21.35億元,賣了71億元。更別說北京了。
至于政府所謂的“嚴重影響區域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或者媒體關于資源浪費的批評,誰管呢?
說白了,李嘉誠是商人,土地是商品。他不關心城市建設。囤積商品,增值后賣出,才是賺錢之道。
而且李嘉誠每次賣地,基本都能無緣無故上熱搜:利潤太驚人了。但事實上,他賣內地項目的行為從2011年就不是新聞了。
2013年,長和系以26億元轉讓廣州西城都匯廣場小試牛刀,2016年又以200億元出售陸家嘴世紀匯廣場,掀起高潮。2017年以402億港幣轉讓中環中心。
那些年,有很多關于李嘉誠離開中國,把財富轉移到歐洲進行戰略部署的言論。新華社的觀察智庫《別讓李嘉誠跑了》迅速將其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從2010年開始,李嘉誠家族已經控制了英國約40%的電信市場、30%的電網和客運鐵路、近三分之一的英國碼頭和四分之一的天然氣供應市場,以及超過50萬平方米的土地。
他花了4000多億港幣買下半個英國,典型的李嘉誠式的生意——通過控制房地產、通訊、港口等基建行業賺錢的把戲,他在香港玩得很完美。
這種商業模式的核心其實并不復雜,四個字:低買高賣。以前撤離中國或者現在撤離英國都是這個原則的實踐。
問題是,如果我們撤了,李燦李嘉誠還會撤去哪里?
02
抄到底,黑天鵝
在21億出售盛輝廣場的同時,李嘉誠家族在8月6日至9月14日的一個月內,6次增持長江實業集團,合計5.4億港元。
長江集團今年動作頻頻。8月17日以7.16億港元競得元朗劉燁街與永業路交界地塊。此前,其在2月以102.8億港元買下九龍東啟德的一幅海景住宅用地。
李嘉誠回來了?其實也不是不可能,因為李嘉誠在英國的用心布局并沒有取得預期的勝利。
前陣子有媒體稱李嘉誠在英國的投資損失超過1000億元,為了緩解資金壓力,不惜變賣資產。香港媒體的德行大家都知道。但是1000億的虧損太夸張了,還是有些小虧的。
按照低買高賣的原則,李嘉誠投資英國是因為其核心資產在次貸危機后跌入谷底。但他肯定預見不到黑天鵝會在斜刺里被殺死,也沒想到它的威力會這么大。
比如花了400多億港幣收購的英國最大連鎖酒吧GreeneKing,在疫情下停業半年,賬面損失近20億。
GreeneKing在英國擁有1700多家酒吧。
但從財報來看,長和2020年凈利潤仍為374億港元,雖然同比下降超過20%,虧損并非不可避免。今年上半年凈利潤214億港元,同比增長28%,其中來自英國的利潤貢獻24%。
疫情下的房地產是遮羞布,但一方面,英國央行已經明確表達了收緊的意愿;另一方面,繼英國退出歐盟之后,英國去年GDP萎縮9.8%,疫情下復蘇遙遙無期。
股市按照預期交易,長和股價從2015年的150港元暴跌到今天的50港元,達到了標準的下意識水平。
更有甚者,英國大選期間,一批工黨政客極力主張恢復公共事業。雖然科爾賓最終落選,但在疫情進一步惡化導致服務業和制造業停滯不前的情況下,一切皆有可能。
畢竟英國不同于香港和內地。如果不是過去幾十年兩地政府給它開綠燈,李嘉誠恐怕很難成就這么大的生意。
但那是特定歷史時期的選擇。上世紀80年代,香港需要扶持這些商業大亨來穩定社會,實現中英平穩過渡。大陸剛剛開始改革開放,需要這些華商領袖帶頭投資大陸。
李嘉誠經營有方,被香港人譽為“超人”。但超人雖然強壯,卻離不開背上的“紅色”斗篷。自鄧公以來,歷屆國家領導人都接待過李嘉誠,可見對他寄予的厚望。
多年后回頭看,李氏家族如今富如敵國,創造了遍布全球的商業版圖,卻留下了內地和香港地產兩個爛攤子。
為了國家和人民,他辜負的不止一個人。
03
房地產,中國。
人們喜歡談論李嘉誠和他的表弟莊月明之間的愛情故事。那時候李嘉誠還只是個窮小子,莊月明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在表哥的幫助下,李嘉誠開始創業。但當時一個小小的塑料花王滿足不了他的胃口,他的目光就放在了更賺錢的房地產上。
1974年,香港瘋狂的股市泡沫在石油危機下破滅,地價和樓價暴跌40%左右。李嘉誠趁機抄底,趁著75年后房地產復蘇的東風。
然而,李嘉誠真正的騰飛是在1980年收購匯豐控股旗下的和記黃埔之后?,F在,很多人應該會懷疑他的實力和家庭背景,他怎么敢“吞象如蛇”。
但如果考慮到李嘉誠是1978年被中央接收的,他怎么可能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有一席之地,怎么可能在房地產、港口、能源、通訊等等與權力密切相關的基建行業暢通無阻?
很快,郭得勝、李兆基、李嘉誠和鄭裕彤成為香港房地產的主要家族。房地產是最有吸引力的搖錢樹,李嘉誠的商業版圖經歷了大爆炸。
但政府的初衷是讓李嘉誠人為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做貢獻。但是,他們已經把房地產變成了一個會被毀掉的行業。
對社會而言,香港十大商業家族中有一半以上從事房地產。房價越貴,香港畸形的社會結構越穩定,貧富分化越嚴重。如今,香港三分之二的財富掌握在40個大家族手中。
最終富商囤積了大量房產。比如李嘉誠擁有的私人住宅總數占全港的1/7。日漸衰弱的中產階級,沒有房子住。如果買不起,誰會住棺材房?
對經濟來說,資金那么多,房地產杠桿那么高。其他行業怎么用錢?
新加坡的土地比香港小,但有很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品牌,比如新航、亞太釀酒。香港也是從制造業和外貿起家,但支柱產業已經變成了零售業、房地產和金融業。
香港的房地產模式傳到中國,雖然過去幾十年貢獻了大部分GDP,但最終導致其他行業和社會缺乏活力。不算公攤面積,李嘉誠自己引進的萬惡之源。
房地產不會為社會進步創造價值,也無助于產業升級。如果你壟斷了一個島的命脈,你可以躺著收錢。為什么非要成為比爾·蓋茨、喬布斯或者扎克伯格去和全世界的競爭對手競爭呢?
新加坡人口比香港多,但房地產大亨卻那么多。當然,不存在住房危機。因此,無論是內地還是香港,房地產改革在當前都勢在必行。
階層固化,年輕人買不起房的后果,我們都看到了。沉默中爆發是一場政治暴動。而在沉默中死去的是一個無望的韓國青年。
試圖通過絕育與財閥同歸于盡。
香港集裝箱碼頭工人曾在長江集團總部罷工。
04
標簽
香港電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稱霸亞洲,是影子文化永遠無法回避的華人之光。但現在的香港電影如此貧瘠,似乎除了警匪對抗就沒有其他題材了。
除了老一代大陸移民的逝去,大陸傳統文化滋養的一代電影人已經枯萎?,F在在港島,沒有小人物的草根傳說可以拍。
國家和人民真誠希望李嘉誠共同建設這個統一穩定的新中國。雖然他們囤積土地,跑路,打破了這個美好的愿景,但社會還是需要他們。
說到商業,李嘉誠不愧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天才。但商業不分地域,商人有國家。
投資實業,支持就業,造福窮人,是李嘉誠人作為既得利益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歷史賦予他們的最終使命。
本文來自葛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