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翔原作者|周霞
編輯|雅蘭
“民以食為天”,向4萬億沖刺的龐大餐飲行業市場規模再次證明了這句話。
但是當外賣市場被美團和餓了么兩大巨頭牢牢把持的時候,To C的餐飲就沒有系統性的機會了。這個時候,行業的目光集體上移,環節多、流程極不規范的To B農產品供應成為了一個閃亮的機會。
在美國,一家名為Sysco的食品供應公司今年的收入為4000億美元。在國內,成立于1995年的食材B2B平臺旺家歡的營收規模在億級?,F有的食品供應鏈中各種“力量”交織在一起,而“工業互聯網派”則想通過技術的杠桿快速改變這個舊市場。
在這一波掘金中,我們將看到各種模式的差異,供應鏈的不斷優化以及困難與收益同時到來的機會圖景。
01
兩種模式
在傳統餐飲行業,大多數企業每天都要去農貿市場分類采購蔬菜、水果、肉類、水產品等主要食材,這只是食品供應鏈的一環。
一般來說,農產品需要經過從產地到銷售地再到餐廳廚房的全過程,所以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分為生產加工、物流流通、采購消費三部分。
農貿市場
只有三個環節,但參與人數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在最上游的生產過程中,個體農戶、農產品種植公司、生產合作社、批發市場等供應商的生產來源極其分散,缺乏標準。
在從產地到銷售地的流通過程中,一二級批發市場的多流程不僅降低了原材料的效率和新鮮度,還因為渠道漲價而增加了成本。
至于采購端,國內的餐飲行業大多是中小企業,一般都是私人采購,流程不規范。
這導致了傳統農產品供應鏈中的各種問題:
食材生產加工極為分散,標準化程度差,缺乏安全檢驗,質量控制和追溯困難;
中間流通環節多,但冷鏈等物流技術不足,配送范圍和時間受到很大限制,運輸過程中原材料損耗嚴重;
采購端通常憑經驗決定食材的采購和數量,缺乏精細化管理;
信息不對稱導致價格不透明,渠道端漲價率高,價格不穩定。
對于下游的餐館來說,他們對農產品的需求是新鮮和低價。但實際情況是,他們花了差不多兩倍的收購價格,農產品質量也因為反復運輸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害。這些問題本質上是由于受小農經濟的影響,中國的農業產業非常分散。
然而,即使傳統的食品供應鏈被詬病已久,餐飲企業采購農產品的主要渠道仍然是農貿市場,仍然占到銷售額的78%。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共有農產品批發市場4400多個,其中年交易額過億元的市場1671個,全國各類農貿市場2.7萬個。以交易規模最大的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例。2017年其交易量為1618噸,交易額高達816億元。
這讓大家看到了農產品供應鏈中蘊含的巨大金礦。
北京新發地
隨著C端餐飲消費需求的升級和城市規劃的調整,低效的傳統供應鏈不得不改變。與此同時,很多具有互聯網基因的玩家開始入局,希望通過技術和運營重塑餐飲行業的農產品供應鏈。
這些玩家中,有下大力氣做自營模式的美菜和連鎖農戶,也有做“輕”搭配模式的宋小菜和一畝田。
前者是自己承包采購、倉儲、物流等流程,利潤來源主要是食材成本的差價;后者是通過互聯網產品或服務鏈接供應商和B端客戶,促成雙方交易,收取分銷傭金或服務費。
-自動操作模式-
“供應鏈是核心”,這句話被無數電商人奉為真理。他們也從京東身上看到了成功的影子。在煞費苦心地建立自己的物流系統后,京東。COM的服務質量和用戶口碑雙雙提升,“自營+平臺”模式甚至成為JD.COM的一大標簽。
餐飲食材B2B電商也非常注重自營模式。這是因為他們希望通過自助服務提供一站式服務,減少過多環節帶來的損失,提高利潤率。
美菜。由沃沃集團聯合創始人劉傳君再次創辦的. com就是自營模式的代表之一。通過資產導向的自營模式,美菜。com在農產品供應鏈上盡量跳過幾個環節,直接從農戶或者供應商那里把食材運到美菜的分揀倉庫,再運輸配送到B端的餐飲企業。
從產地到B端餐廳,美菜。com希望一步到位。
自2014年成立以來,Meicai.com一直在物流方面大力投入:不僅自建物流配送體系,購置和配備了數千輛冷鏈車,組建了4000多人的物流配送團隊,還在全國建立了近30個倉儲中心。這些中心是集包裝加工、分揀配送、倉儲配送、檢驗檢疫、信息處理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冷鏈物流倉儲基地”。
比如在食材的包裝加工過程中,美菜的倉儲中心對果蔬的包裝執行預處理計劃。這一計劃將允許供應商根據B端用戶和物流的需求,在原產地對貨物進行預處理、分揀和包裝。這種預處理過程可以減少果蔬在物流中轉和二次分揀加工中的損耗。
再比如食材的儲存過程。倉儲中心會通過自主研發系統記錄貨物從入庫開始的生產日期、儲存天數等參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系統會提醒操作人員按照日期順序做好作業,避免因操作不專業造成的貨物逾期丟失問題。而且美式料理在儲存后,會根據貨物性質和外界溫度,分為常溫倉、恒溫保鮮倉、冷凍倉三個溫度區,進行有效保存。
Meicai.com投資冷鏈物流也是其特色之一。
招商證券生鮮供應鏈深度報告指出,我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不足。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生鮮冷鏈運輸的平均比例幾乎是100%,而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的冷鏈流通率只有22%、34%、41%,差距巨大。
據美菜CEO劉傳軍介紹。com,蔬菜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高達30%,每年蔬菜的損耗接近1億畝土地種植的總產量。Meicai.com的冷鏈物流系統就是為了減少食材在流通過程中的損耗而建立的。
但是,現實中還是有很多困難。
首先是冷鏈物流巨大的建設和運營成本。浪潮資本數據顯示,50-20萬平米冷庫建設投資比普通倉庫高4500-18000萬元,店內消耗每噸每小時0.6-0.9千瓦,冷藏車油耗比普通汽車高30%-40%。
所以對于這個燒錢的環節,很多農產品B2B電商根本不敢碰。
第二是規模的限制。美菜作為一個高成本的物流和倉儲項目,只有在更大的規模下才能更好的展現優勢。
餐飲公司新辣道采購總監何欣曾對媒體表示,如果餐飲供應鏈平臺搭建好,量大了成本自然會下降,肯定比零星采購省錢。
但是由于涉及的環節太多,生產區域太分散,大規模的供應鏈運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人認為美國食品從產地直接收割的比例不高,仍然只是“一級批發市場”,沒有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愿景。
面對自營B2B的繁重模式,美菜去年推出了“供應商入駐平臺”功能,采用“JD。平臺+自營的“COM模式”。對于入駐美菜商城的食品供應商,美菜不僅為他們開放平臺,還提供倉儲物流體系?;蛟S,在全國各地食品供應商的幫助下,美菜可以進一步擴大規模,發揮供應鏈優勢。
美菜創始人劉傳君
同期的連鎖農戶雖然也采用了自營模式,但在倉儲中心建設上的投入沒有美菜多。顧名思義,連鎖農戶的特點就是集中中小型餐飲商家的采購需求,在一級銷售地新發地采購大量食材。據說,連鎖農戶配送的農產品,可以比中小餐館單獨采購便宜20%。
在這個過程中,鏈農的作用就像一個代理人,通過大規模的訂單,在批發市場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只涉及到賣地給B端商戶的過程。這種模式的成本壓力顯然要小很多。
2017年7月,鏈農宣布獲得日本三井物產數千萬B+輪融資,并表示已于6月正式實現盈利。鏈農創始人劉源曾經說過,他在鏈農盈利的道路上花了一個多億的學費,應該是中國餐飲供應鏈上交過學費最多,踩過坑最多的人之一。
幾天后,優配良品也公布了整體月度盈利規模。2015年剛成立時,優配良品就和美菜一樣,花錢建設了原產地轉運中心和區域冷鏈轉運中心,定位為為餐飲、酒店等商家提供一站式食品供應服務的電商平臺。
但另一方面,這種高成本的模式讓優秀的產品看到了困境。正如渠道運營總監李斌所說,像他們這樣的互聯網人進入餐飲供應鏈的想法太簡單了,以為只要切斷從需求端到上游的中間鏈條,就能產生高毛利,扔掉配送成本?,F實展現了它真實而殘酷的一面。
在掙扎了一年多后,優配良品于2016年8月獲得郭毅生鮮和新鳳祥集團1.2億元投資,將物流倉儲業務變更為與郭毅生鮮合作。后者獲得了阿里的四次投資,旗下冷鏈物流安鮮達在全國10個地方擁有11個倉庫,為郭毅官網和天貓超市的生鮮業務提供冷鏈倉儲和運輸。停止自身在物流倉儲方面的投入,成為優品盈利最重要的機會。
-配對模式-
相比自主創業,另一種更輕松的模式是做媒。
在食材供應鏈中,渠道方往往漲價幅度最高,自營項目只是希望通過成為某個環節的渠道來掌握議價權。而采用撮合模式的項目,大多扮演交易平臺的角色,以分銷傭金和服務費為主要收入來源,利潤率較低。
而且自營項目多為中小型餐飲企業服務,通過聚合下游商家的大宗采購需求,贏得更多利潤空間。但是,這種撮合模式并不適合以分散的中小型餐飲企業為主要客戶。這是因為中小企業訂單少,地點分散。平臺不僅單筆交易收益少,還承擔著高昂的物流成本。
此外,中小企業的菜系不同,這就要求平臺能夠提供多種食品品類,這就決定了平臺可以通過不斷擴展SKU來滿足眾多中小企業的需求??傊?,如果婚介業務是針對中小餐飲企業的,那將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宋幾個月前剛剛宣布完成1.8億元人民幣的輪融資,就是這么考慮的。
2015年成立之初,宋創始人余果斷放棄以餐飲企業為客戶。因為,在這位淘寶特色中國項目創始人的判斷中,需求量大、客單價低的中小餐飲企業就像“大C端”,同樣存在個性化需求難以滿足、配送履約成本高的問題。
通過數據鏈接生產商和經銷商,宋采用了以銷量決定產量的逆向供應鏈模式。先收集農貿市場“菜販子”的采購需求,然后精準預測市場,再指導菜農按需生產,解決了蔬菜供應鏈兩個階段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這個模型中,上游的食品生產商可以以數據為導向,盡量避免供需失衡導致的滯銷問題;下游端的配送員可以通過宋的APP預訂訂單,第二天早上到最近的冷鏈倉庫提貨。
專注于一些核心SKU品類,深化供應鏈,從而影響上游生產,獲得更大的議價能力。這是宋菜的另一大特色,也是競爭壁壘。目前,宋擁有80多個品類,共計3700多個SKU。同時,輕裝模式也讓宋得以大規模擴張。截至2017年底,宋蔡曉已覆蓋45個城市,年交易量20萬噸。
這種網上撮合交易也有很多弊端。
一是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僅為35.4%,互聯網化進程緩慢。農民不習慣網上交易,尤其是怕滯銷。
第二,在傳統供應鏈體系中,農戶和批發商的合作頻率穩定,信任值高,網絡交易平臺很難介入;
第三,宋這種拋棄B端餐飲企業的模式,規模會受到限制。
但是,婚介模式也有很多優點。
自建倉儲運輸不花錢,讓匹配模式的項目成本更低,能更快發展更多用戶。而且基于用戶規模,撮合平臺后端通過收集大量購買習慣數據,可以進行更精準的資源匹配和一些衍生業務。
以宋為例,憑借幾年積累的后臺數據和訂單信息,開始嘗試提供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因此,宋不僅在信息流中,而且在資金流中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
還有一畝地幾經波折。
這個歷經多次轉型的B2B平臺,成立于2001年。在接下來的兩年里,它主要為農產品提供信息服務。2014年6月,一畝田開始做線上+線下交易撮合模式。一年的時間里,一畝田投入大量資金,通過招募產業鏈上的農業經紀人來促成交易。
四年2000%的增速,月交易額100億,單日突破3億,三個月增加1500人,都是一畝田在這期間創下的紀錄。但是,當時一畝田就像一個大胖子,因為只看增長數據,控制不了經營規模。
2015年8月,一畝田突然裁員1500人,新一輪融資告吹。也是從那時起,一畝田回歸了只做線上的輕模式,這次的定位是做農業B2B交易的互聯網公司。
目前一畝田推出的APP可以實現供銷發布、市場查詢、交易撮合、精準對接、在線支付、誠信檔案、實力認證、物流撮合、農業服務、商務關系等一系列服務。
一畝田總裁顧銘認為,干預線下交易的重模式是一種資源效率低下的方式,沒有充分調動互聯網在信息方面的杠桿作用。
從線下交易到平臺服務商,還有連鎖菜品。
這個項目一開始走的是自營路線,后來變成了免費的散裝食品配送平臺。今年,連鎖食品再次轉型升級,上線了覆蓋125個城市、178個重要批發市場、183個蔬菜品種實時產品價格的農資價格指數大數據系統。在此基礎上,推出了銷售小規模食材的電商平臺,為食品生產企業快速對接城市經銷商、批發商、大型飯堂客戶提供食品批發服務。
小農婦女也是如此。2013年底,這個最早面向C端用戶銷售半成品生鮮凈菜的O2O平臺,也已經轉型多次。最近,它已經從類似于美國食品的線下分銷業務轉向為分銷商提供SaaS軟件服務。
多人游戲
美菜,連鎖農戶,優品,宋菜,一畝三分地& hellip這些項目都是在2014年的O2O浪潮中建立的。四年后,很多農產品B2B電商在前兩年的幾輪融資后,都失去了聲音,比如酒店聯盟、田萍派、鮮廚房、錦繡生鮮等等。
今年只有JD.COM和美團兩大巨頭開始布局餐飲食材的B2B供應鏈。
3月20日,JD.COM新渠道正式宣布進軍B2B餐飲,表示將為全國中小餐飲門店構建高效、透明的供應鏈,推出集食品供應、食品認證、食品研發、門店服務于一體的綜合餐飲解決方案。
2016年上線的商家購買平臺美團快魚也在3月份開始大規模發展。
美團的快驢購主要為外賣平臺上的商家提供食品采購服務。目前主要為商家提供包括米、面、糧油、餐具、飲品等非標產品在內的標品,果蔬、肉禽等生鮮產品也在不斷拓展。
最新數據顯示,快驢訂單通過與倉儲物流服務商的合作,已快速覆蓋全國21個省、38個城市,項目前兩個月交易額已破2億元。
對于標準的美餐,美團大力推隊是不可或缺的。畢竟,在美菜創立初期,劉傳君就是靠著之前沃沃集團的同志們瘋狂開拓市場的。美團和窩窩團作為百團大戰中的領頭羊,對這種推盤搶占市場的方法再熟悉不過了。
4、5月份,美團快旅從上海出發,大幅度下調糧油產品價格,補貼燒錢。兩個月時間,美團快驢營業額突破2億元。
目前美團快遞毛驢最暢銷的平臺是米粉糧油。以這些利潤率相對固定的品類為切入點,美團要想吸引客戶,注定要付出燒錢補貼的代價,但補貼不是長久之計。一旦低價銷售的策略停止,美團快旅將如何獲取客戶?
而且米、面、糧、油等食材相對規范,不及時,不需要像生鮮產品那樣高頻、即時購買。被標準產品吸引的客戶在平臺上的粘性和活躍度也會相對較低。那么,當美團快旅失去價格優勢后,將如何留住現有客戶?
在流通環節,美團快驢通過與大型倉儲物流服務商合作配送商品。
快旅購買App
餓嗎?2015年推出的優才也是類似的發展路線。
剛上線的時候,優菜只是作為一個連接食品供應商和餐飲商家的平臺,物流配送都是和第三方合作進行的。
現在,蔬菜已經轉型為“平臺+自營”模式,在各大城市建立倉儲物流體系,對米粉調料等標準品進行自營,而其他要求更高的生鮮產品仍在與專業第三方合作。通過這種混合模式,用蔬菜可以更好的控制成本。
除了互聯網玩家,一些餐飲企業因為身處行業,更了解食品供應鏈中的痛點。所以自有餐飲企業背景的供應鏈B2B公司也會有一些優勢,比如海底撈旗下的豎亥,新辣道餐飲集團的孵化信。因為這些公司有豐富的餐飲供應鏈經驗,在服務其他餐飲企業時可以少踩坑。
而美菜等白手起家的互聯網公司,大多是沖著餐飲市場的規模潛力去的。一旦規模大了,萬億級的餐飲市場等著他們去挖掘,這也是資本看好的重要原因之一。與這些互聯網公司不同的是,豎亥和新良基是比較大的連鎖品牌,都有自己的供應鏈,以節省成本和控制質量。
供應部高成本建設后,為什么不高效利用資源,成為對外服務的開放平臺?這是典型的邊際成本的思維模式:反正采購、加工、倉儲、配送前四步已經走了,只要把其他餐飲企業加入配送對象,就可以增加收入,降低邊際成本。
正因如此,這些供應鏈公司會擴大現有產品線,服務對象一般會選擇大型連鎖餐飲企業。這是因為連鎖餐飲企業需求量大,SKU種類固定,訂單固定,可以更好地控制風險。
以新良基為例,這是一家專門為餐飲打造爆款產品的食品供應公司。因為母公司新辣道是從魚類品類起家的,所以新良基對水產品供應鏈比較熟悉,提供的產品種類也逐漸擴展到小龍蝦、大閘蟹等爆款食品。
同時,相對于互聯網公司,這類玩家更愿意在食材加工上下功夫。新良記最有特色的產品是加熱即食的小龍蝦,舒海澤也在研究如何把酸湯、肥牛、酸菜魚做成冷凍食品??梢蚤L時間保存,不考慮新鮮成分的損失。這種半成品在儲存和運輸方面有很大的優勢。
目前,我國餐飲食材B2B市場正處于快速發展的中期階段。經過一次洗牌,仍然有創業公司、大的互聯網公司、傳統餐飲公司獲得投資。雖然格局已經開始顯現,但還不到急于打開缺口的時候。
02
類別分類
對于食材的B2B電商供應商來說,選擇垂直品類還是全品類非常重要。蔬菜、水果、豬肉、水產品,這些食品企業最常采購的食材,因為品類不同,也有不同的特點。
-蔬菜B2B-
SKU種類多,種植區域分散,運輸過程中水分容易流失,導致蔬菜采購通常以本地為主。在蔬菜供應鏈的整合中,面對大大小小的菜農和蔬菜種植公司,規?;拖袷窃谝粋€沙灘上成堆地聚集松散的沙子,難度系數極高。
所以在所有B2B電商中,從產地直接采運到B端客戶的比例非常小。
但蔬菜產業鏈中較高的漲價率和損耗率,確實是需要改變的部分。招商證券數據顯示,蔬菜從田間到B端商家的過程中,價格上漲率高達70%,損失率高達37%。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從最上游的蔬菜產區開始改革。
當上游能形成全國種植基地,后續供應鏈就能更順利的進行下一步的清淤工作。很多大中型餐飲連鎖企業都是這樣運作的:通過與集中化、專業化的蔬菜種植公司合作,這些企業可以讓供應鏈變得高效,更好地控制成本。
根據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農業必然向規?;N植方向發展,政府和企業都在向這個方向推進。
JD.COM在通州建立了一個總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的植物工廠,利用技術實現水培蔬菜的大規模生產。據JD.COM集團高級副總裁、JD.COM商城快消事業群總裁王孝松介紹,這些蔬菜的價格將遠遠低于目前市場上的有機蔬菜。
-水果B2B-
水果標準化程度比較高,生產受地域影響大。
國內正在形成分散種植基地,芒果、木瓜、火龍果等多產于海南,而蘋果、櫻桃、冬棗的主產區在山東。由于氣候和土壤的影響,不同地區出產不同種類的水果,這就決定了水果最重要的問題在于物流流通。
同時,國內水果很大一部分是進口的,用集裝箱采購。如果數量在單位集裝箱以上,采購成本會相對較低;如果數量低于單位集裝箱,成本就會增加。面對水果不易儲存的問題,采購成本會因為數量的變化而不確定。
相對于C端用戶,餐飲企業對水果的需求相對較低且穩定,往往和蔬菜一起采購。
所以有很多電商是為零售店和超市提供水果B2B服務的,比如郭毅生鮮,但是很少有專門做餐飲企業的水果B2B電商。
-豬肉B2B-
相比于果蔬的種植,家庭養殖的標準化和規?;潭雀?。
以豬肉為例,規?;呢i肉養殖比例可以達到10%以上。目前,穆遠和溫氏兩個集團正在形成南北方不同的豬肉養殖基地。
因此,在豬肉B2B領域,兩大巨頭已經占據了賽道。再加上高成本的技術設施和大規模采購,豬肉領域進入門檻高,想要進入供應鏈上游的創業公司機會不多。
-水產品B2B
水產養殖基地不是分散種植果樹,而是也面臨著“散戶為主”的問題。這使得水產品最大的問題在于上游供應。
一是養殖風險高導致的數量不穩定。水產品養殖過程涉及技術多,生產者經常變動,導致供應難以穩定持續;
二是從業人員不夠專業,對養殖環境和藥物使用不夠重視,導致水產品安全事故頻發。
而且水產品對冷鏈運輸和倉儲要求極高,這就決定了很多餐飲企業會根據地域情況采購水產品。要想在國內大規模配送水產品,首先要完善冷鏈物流倉儲的基礎設施。
不同餐飲食材的B2B電商,根據不同的資源背景,也會選擇不同的垂直品類。
如果是有豎亥供應鏈、中美聯供應鏈等背景的餐飲企業,他們一般會根據自己現有的批發資源提供整體的綜合服務,食材可以覆蓋這四個品類或者只專注于垂直品類,比如提供更多的水產品信息。
對于互聯網跨界背景下的宋菜、美菜,大多涵蓋了最易接觸的果蔬類。如果我們想增加更多的豬肉和水產品類別,這些創業公司必須建立渠道關系,并制定不同的存儲和物流規則。對于他們來說,擴大品類可以更好的服務B端商家,但也會給公司的管理和運營帶來很大的負擔。此外,SKU品類的廣泛而不精細的擴張可能不會帶來競爭壁壘,但會失去在核心SKU供應鏈中的議價能力。
03
供應鏈金融
除了圍繞食材本身完善供應鏈,底層的金融服務也因數字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當供應鏈中的任何一個參與者想要擴大生產規模時,都會面臨資金的問題。但是,在傳統的借貸過程中,這些中小企業并不占優勢。
數據顯示,中國70%的個體戶和55%的中小企業主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在快速發展的餐飲業,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也亟待解決。
在傳統的銀行貸款中,只有信用、擔保、抵押三種貸款方式。企業向銀行貸款時,商業銀行會根據企業的情況決定其貸款方式。但不同規模企業的貸款結構存在明顯差異。對于信用水平較低的中小企業,銀行貸款傾向于向其提供抵押貸款,而中小企業由于缺乏房屋、汽車等固定資產作為抵押,往往無法完成貸款流程。
銀行也面臨著同樣的麻煩。即使想支持三農,按照規定,這些中小企業既沒有信用記錄,也沒有房產抵押。而且,在存貨融資業務中,銀行不得不集中人力對倉庫中的貨物進行監控,這就面臨著很大的管理問題。許多商業銀行無力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提供金融服務。
在這種情況下,理想的供應鏈金融應該介入中小企業的業務,了解他們有什么好的業務,穩定支付的風險低。然后依托這些真實具體的信息,銀行會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但目前市場上,銀行有錢卻無法基于供應鏈信息對中小企業進行全面的信用風險定價。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比如電商平臺,可以掌握這些信息但缺乏資金。
資金和能力的不匹配極大地制約了供應鏈中金融產品的供給。通過銀行和核心企業的合作,這個問題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決。
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以數據技術為核心的交易平臺,可以采集后臺交易信息,并引入基于此的金融服務。
宋后臺有訂單數據,可以解決農產品抵押價值評估問題。此外,作為供應鏈的參與者,宋更適合管理冷庫和監督農產品的儲存。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銀行單獨管理大量冷庫的問題。此外,宋還掌握著實際的交易現場,并能管理貸后環節。一旦出現問題,宋有能力直接有效地處置這批貨物。
貸前風險評估,貸中監管操作,貸后直接處置。農業B2B電子商務平臺宋立科蔡曉可以幫助銀行在每個環節放貸。這種電子商務平臺也是銀行歡迎的合作伙伴。
銀行根據農業B2B平臺提供的采購周期、采購量等信息,貸款給買家,將資金壓力轉移給農業B2B平臺。然而,這種模式仍處于初級階段。風險衡量和承諾的方案,以及銀行和電子商務平臺之間的信任機制仍需探索。
但是,這種模式潛力巨大。這種金融服務成熟后,銀行和平臺可以為整個供應鏈賦能更有針對性的資金,進一步提升供應鏈的高效發展。
04
困境與未來
目前食材B2B電商大多是抱著用互聯網改變餐飲企業的初心進入這個軌道的。雖然目前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是一個行業的全方位升級是受政策、技術、社會環境影響的,不是企業能決定的。
在政策上,國家為推動餐飲行業的數字化發展做了很多努力。首先,針對分散的產地,商務部在2015年8月推出的《全國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規劃》中提到,到2020年,要初步建立起以產地集散中心和田頭市場為源頭,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以農產品零售市場為基礎,以高效規范的電子商務等新型市場為重要補充的中國特色農產品市場體系。
而且政府非??春么髷祿r業的幫助。
2016年,農業部發布《關于促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2017年8月22日,商務部發布《商務部農業部關于深化農工合作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通知》,提出推進農產品產銷銜接、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大數據開發應用等十項重點工作。
2017年、2018年,農業農村部連續兩年推進“數字農業建設試點工程”。通知指出,農業部重點開展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四類數字農業建設試點,結合產業類型支持精準運營、設施設備精準控制、管理服務平臺建設。
這些法律法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產地集約化經營、安全標準、現代化水平和冷鏈物流的發展。但是,事情的發展是階段性的。如果創新能貫穿整個產業鏈,還需要一些時間和更徹底的法律法規,比如推進農業規?;N植。
技術上,冷鏈物流的技術不完善,基礎設施不夠;種植和養殖技術也有改進的空間,以減少原料需求和供應之間的區域不對稱。與此同時,大數據、中央廚房等能讓供應鏈更高效的技術還處于發展初期。
同時,在社會環境上,農民對互聯網的接受程度相對較低,線下交易向線上傳播轉移還需要一段時間。而且農業B2B電商人才缺口很大。
即使在這些困難中,餐飲供應市場的發展方向仍然是向上的。更何況,Sisco的運作極大地啟發了國內食材B2B電子商務,投資人也是看到這樣的愿景才熱衷于這個賽道的。
美菜的投資方藍瀉湖資本曾表示,他們在投資前曾討論過一個關鍵問題:大型自營電商的“規模優勢”能否PK掉“小副食品公司和批發商”組合的“小規模優勢”?當時思科是他們的參考對象,這個答案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規模效應的巨大紅利下,每個餐飲食材B2B電商都希望先做好準備。當社會環境和基礎設施的發展完全推開這個行業的大門,大家都希望成為那個用互聯網技術的支點撬起傳統農業的幸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