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某農業平臺裁員,心里五味雜陳。托比。com有一個判斷,削地推/賣(以下簡稱推,這是一個讓B2B的人很擔心的詞),這是前期以GMV為核心KPI的B2B平臺的必經之路。今天,我們從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來探討一下B2B推送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關于裁員,你可以看看本·霍洛維奇的《創業難:如何做比難更難的事情》。
1.過去:沒有B2B推送,就沒有B2B交易匹配平臺。
托比。com之前總結過,B2B 1.0模式最大的問題在于用戶習慣的形成。B2B 1.0是IT端部署,但是大范圍的企業用戶一般不具備應用能力。這種應用能力從信息檢索到查詢都沒有作用?!爸话l布,不匹配”是B2B平臺信息冗余和失效的重要原因。
缺乏應用能力意味著平臺需要成為應用能力的提供者。與B2C不同,我們很少看到平臺的外部合作伙伴一起做這件事,因為所有擁有這個知識庫的組織都在瘋狂地從中受益。他們為什么要轉變成這樣的角色?于是,平臺把有這種技能和能力的人從原來的組織里撬出來,從他們的柜臺、他們的電腦里挖到平臺的撮合部門,使得平臺第一次有了專人來撮合信息,尤其是可以交易的信息,從而形成了B2B的交易形式。
2.現狀:B2B推送人員將被裁,無論早晚。
B2B平臺的推送人員在長期工作的延續性上面臨著很大的調整,這一方面可以稱為激勵設置問題,另一方面可以稱為業務邏輯問題。
1)激勵設置問題
這個問題來源于以下& mdash& mdash一定程度上繼承了他們在原機構的收入構成,尤其是算法和比例。問題是現有體量已經遠遠超過原有機構,導致對資金消耗程度的預測不足。
簡單來說,以前我們有一個模糊的認識。撮合業務和自營業務的倍數參考值為10: 1。這個數字沒有多少量化依據,是一個模糊的認識。參考對象包括B2C中阿里VS JD.COM,企業從傳統自營貿易轉向撮合業務的野心,撮合的轉化率。這個數字對于這個問題非常有效,因為這個10倍意味著10倍的激勵& mdash& mdash同時,別忘了把激勵和補貼同時推給終端客戶運營& mdash& mdash這是對資金的巨大消耗。所以,如果像以前那樣設定激勵性KPI,必然會面臨問題。
2)業務邏輯問題
做媒的起源是有解釋的。如果業務發展順利,從長遠來看,用戶習慣的提升意味著自我應用的廣泛接受。屆時,本地推廣的匹配責任將被企業自身的運營意識所取代,其崗位職能將得不到體現。一旦這些人失去了對公司的價值,結果不言而喻。
比較現實的大概就是這個“資本寒冬”了。在創業者和投資機構從GMV走向營收和毛利的當下,匹配的轉化率和自身附加值的實現成為焦點。更嚴重的是,在開源可能性不大的前提下,節流成為了保證公司生存和走得更遠的唯一途徑。作為人事和成本的大部門,地推部門自然會受到最大的沖擊。
3.未來:B2B推送& mdash& mdash個人服務提供商的可行性
2015年10月的沙龍上,托比。com有一個結論,所有以價格為賣點的B2B平臺都沒有核心價值,需要建立自己的附加值。在二級終端市場的鋼材交易中,倉儲、配送、加工都在提供附加值,而不是簡單的誰比誰便宜的問題,因為企業考慮的是綜合成本。那么B2B推廣人員有沒有可能成為附加值的提供者,為買家提供貼身服務呢?
業務方面,個人服務商需要扮演外包和供應鏈公司的角色,盡可能將平臺的增值服務引入業務流程服務;在組織架構上,還是要看能否剝離這個事業群,形成一個內部孵化的“第三方服務商”。目前,可能缺乏成熟的案例來直接進行基準測試。在快消消費領域,我們可以在宣傳中看到一些個人服務,比如提供給終端便利店的各種服務。目前我們還缺乏數據來衡量這項業務的價值。更多具體情況請聯系我們。
今天和一個B2B老人聊到這個話題。他的發言很有總結性?!巴坪兔赓M是兩個無盡的坑,但每個人都得從這兩個坑里走出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