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新配送”在成都舉辦了第四屆“快消品+互聯網”大會。品牌,經銷商,B2B聚集了各種各樣的人才,這對未來相當有意義。經過這幾年沒日沒夜的行軍,各種快消品的B2B同事們在春糖的時候圍著火爐喝酒,更多的是自吹自擂和鼓勵。中場臨近,大家都覺得是時候盤點一下了。
的確,B2B這種快銷產品已經存在四年了。在這四年里,存活至今的公司爬了無數個坑坑洼洼,走過了許多風口,也曾經翻過山頭,看過太多的片。
回過頭來看,確實有很多坑。其中一個大坑就是“風口”。
這幾年來,出現了幾波O2O、“刷門”便利店、無人貨架、快消品B2B等似是而非的風口。每一波都伴隨著熱錢,嚴重吞沒了對行業本質缺乏堅定認識的投資人和創業者,最后留下一地雞毛。
其實“出路”就那么多。太多的風口是創業者的迷霧,讓人消失。是投資界的氣象災難。像窩囊廢一樣到處吹,到處飄錢,是嚴重的資金浪費。只有看清主線,日復一日的提升自己的業務,才能越過風口的假象,到達水草豐美的應許之地。
除了風口,還有一個最大的坑,就是一上來就干全國,規模第一。
這主要是因為在四年前的行業之初,以滴滴為代表的網約車大戰如火如荼,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燒錢-融資-更燒錢-更融資”的奇跡,給了圍觀者強烈的沖擊,認為任何觸及互聯網的項目都是講規模的,贏者通吃,越大越霸氣。
當時的創投行業彌漫著風生水起的燥熱,燒錢做大GMV成了標準打法。但是,這是很大的認知偏差。人們看到的是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越大越占優勢,越大越掉隊。但“大”只是一種現象。巨頭的統治力不是來自大,而是來自“網絡效應”,即用你的人越多,想用你的人越多,不得不用你的人越多,以此類推,自強不息,馬太效應,一騎絕塵。
網絡效應是連巴菲特都夢寐以求的古老法寶。如果一個投資人能一輩子用這個法寶投資一個公司,他很可能就站在了禁止投資行業的頂端。這東西比獨角獸稀有幾百倍。獨角獸在創投行業只是一個吉祥的標志,用來慶祝豐收年。網絡效應才是真正的百獸之王。微軟、亞馬遜、臉書都是靠網絡效應統治行業,哪個市值不是幾百只獨角獸。
但在快消品電商領域,2B和2C最大的區別在于,在2C做大往往意味著網絡效應(但不一定,只看自行車共享),而在2B往往不是這樣。
2C有很多因素,消費者的心智占領,品牌偏好,流量紅利遞減導致的獲客成本增加,零邊際成本擴張品類等等。這些因素在2B都不存在。
2B的供應鏈主要是本地化的,區域的規模只是單點規模的無機疊加,倉庫分配需要就地解決;2B用戶是小商店,他們花錢沒有消費者的情感成分,幾乎100%理性。
所以無論是上游粘性還是下游粘性都不是燒錢能買到的。在一個萬億美元的市場中,一家2B公司很可能只是將一枚硬幣扔進深水中,而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其實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也就不難理解,只是有時候有多大就有多大。畢竟現在統治地球的不是恐龍,而是人類,甚至不是人類,而是微生物。
恐龍非常大,非常兇猛,但它的神經回路緩慢、麻木、效率低下。它的尾巴被咬后要過幾分鐘才知道痛,這注定它很難活好。與復雜多變的世界相比,它的反應太慢了。
想象一下,如果恐龍反應很快?那么結局可能又不一樣了。大象會跳舞,所以其他物種沒有機會。從這個角度來說,快消品B2B必須找到自己的競爭優勢,但這個競爭優勢不是大,而是快速高效。
快消品B2B行業的秘訣就寫在它的名字里,就是快速高效。
現實證明確實如此。今年以來,總結前幾年快消品B2B行業發展時,有一個結論是“地域為王”。換句話說,在過去的幾年里,相對來說,活得好的、有相對優勢的公司,都集中在特定的區域(比如長三角、華南)。
這其實是一個類似于進化選擇的結果。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專注于區域的公司將同等規模的資源集中在小店覆蓋的密度、供應鏈運營的深度和運營效率的系統化提升上,從而獲得更高的自然毛利和更低的績效成本,從而實現更好的財務平衡、更強的可持續發展活力、更明顯的區域競爭優勢、更難被競爭對手沖擊。
其實“區域為王”是褒義詞,這個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沒有人有資格稱王稱霸。但它多少反映了一個意思,那就是對于快消品B2B企業來說,在建立競爭優勢的過程中(企業的持續經營本質上是一個建立和鞏固競爭優勢的過程),在規模和效率之間,效率優先,兼顧規模,可能在下半年有更好的機會活得更好。
“大小適中,速度極快”,這種基因組合可能是最有生命力的。無效率的尺度是恐龍,恐龍很難熬過后半程。
那么,規模從來都不重要嗎?當然不是。馬云先生喜歡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今天我們站在中場總結,也有類似的感覺。一開始大家都去追求規模,漸漸覺得效率比規模更重要,但從最終來看,規模還是最重要的。
在廣闊的土地上,沒有一家雄心勃勃的公司會只想安全。應該說“區域為王”只是起點終點是全國,規模才是應有之義。但只有做好一個區域,滲透一個市場,效率高,實現以效率為核心的標準化運營模式,才有條件沖向全國。
回顧歷史,其實羅馬人就是這么做的,他們留下了一句名言“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p>
從公元前8世紀起源于臺伯河畔帕拉諾山的一個小城邦,到公元1世紀左右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世界強國,羅馬用了數百年的時間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長的系統治理。羅馬人最大的特點就是熱衷于修路。所到之處,他們先鋪設道路網,然后進行羅馬化,建立羅馬的行政、司法、稅收、軍事防御和教育體系,把歸化的地區變成可以像自己一樣有效治理的“有效市場”。
羅馬的擴張沿著羅馬大道一個個被“羅馬化”,“有效市場”一個個被鞏固??梢哉f,羅馬格式化了當時所有的地中海世界,安裝了羅馬OS (Roman operating system),讓每一個領地都達到了羅馬的治理效率和標準,取得了秩序的勝利。這樣做的好處是,競爭對手很難進入羅馬人的“有效市場”。即使當時的地中海霸主迦太基出現了漢尼拔這樣的軍事天才,羅馬依然能夠抵御三次布匿戰爭的沖擊,最終打敗迦太基,成為千年強國。
與羅馬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蒙古人。蒙古人依靠金戈馬鐵和燧石,幾乎橫掃了整個歐亞大陸,到處掠奪,寸草不生。
蒙古人征服的疆域在歷史上是無與倫比的,卻沒有一片土地得到有效的治理,歷史上只留下了幾十年的“其盛也盛,其亡也驟”。這種程度的征服和羅馬是很不一樣的。
過去一千多年,現在離開始又近了一步??煜稡2B行業有一個激動人心的無國界領地。以數據化、網絡化、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高效運營體系,升級傳統配送模式,觸達數千萬小店,覆蓋數億C端消費者。這其中蘊含的能量和可能性還遠未被充分發掘。
在這里,我們不必擔心誰是羅馬,誰是蒙古。只要記住歷史留下的啟示,一天天建立起自己的有效市場就行了。
*本文作者梁是快速消費品B2B平臺點達的聯合創始人。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和巴黎大學(法學院),擁有多年M&A律師和TMT行業投資經驗。曾任知名上市公司M&A負責人。這篇文章是作者原創的。